原则,但绝非食古不化,何况如果段宏业和张学良真的拜了把子,也不至于就会引起什么闲话,这只能说明段祺瑞对与张家距离过近本身就存在顾虑。
实际上,段祺瑞采取的是一种“平衡木”的办法——奉军实力最强,所以不能无冯,否则无以制张;国民军控制着京汉线,所以又不能无张,否则冯将无法驾驭,并对自己构成威胁。
倘若像“国舅派”或“太子派”所主张的那样,完全倾向于冯、张中的任何一方,则段祺瑞所苦心维持的这种平衡势必就要被打破,那对执政府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段祺瑞深知其中玄机,所以他才会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之上,有意无意地利用“国舅派”、“太子派”达成目的,即以“国舅派”拉张,以“太子派”拉冯。
玩“平衡木”并不轻松,执政不到两个月,就有人拿段祺瑞与徐世昌对比,称他“已入十年东海境地”。冯玉祥曾在日记中写道:“段公上台对军事不敢以命令式指挥……凡事均不好办。”连张作霖也讥讽段祺瑞的处境是“北京烤鸭”,两面受到烟熏火炙。
好在段祺瑞政治经验丰富,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之下,他仍得以把北洋各派放入自己的棋盘,并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进行制衡,从而促成或维持了各派的“均势”——甚至于长江、西南都成为段祺瑞的砝码,被他用来搞政治平衡。
一名奉军将领这样解释段祺瑞何以能做到这一点:“段以北洋元老的资格,对于北洋军阀,无论哪一个,虽然都吸不住,却都罩得下。”所谓“吸不住”,自然是指段祺瑞缺乏派系实力,无法随心所欲地指挥调度各路兵马。所谓“罩得下”,是说在北洋这个圈子里,无论自居北洋正统的长江直系、从直系中分离出的冯玉祥,抑或力量强大但非北洋嫡系的奉张,还是向被视为“北洋远亲”的西南诸侯,暂时都只能接受段祺瑞,或至少是口头拥段。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