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包括张作霖在内,十三省反皖同盟的形成过程,本身就可以看成是段祺瑞、徐树铮为他们曾经的成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必定要偿还的“债务”。

    赵倜就不提了,他在反皖同盟尚只有七省时加入,七省同盟一下子成了八省同盟。尔后反皖同盟的雪球之所以越滚越大,则多与徐树铮有关。

    段祺瑞几度出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就全国各地的督军来说,有关请饷、领械、编制队伍……几乎没有哪一件事不要通过陆军部,而这一切都必须徐树铮答应才能算数——如果直接向段祺瑞请示,他总是说:“找又铮去。”

    徐树铮这个关口不通过,就意味着什么事也办不成;而只要徐树铮一点头,即使段祺瑞不知道,也能如愿以偿。无形之中,徐树铮不知为自己树了多少敌。

    徐树铮在具备过人能力的同时,也有气量褊狭、不能容人的一面,有人评价他“成见太深,自信太强”,可谓入木三分。因为这一性格缺陷,他又额外得罪了许多人,甚至有很多将领、政客本属于段幕或打算投段,也被他逼得只好另找出路,加入了反皖同盟的行列。

    张志潭在段幕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人幕僚。冯国璋当总统时,他曾担任国务院秘书长。段祺瑞继王士珍之后重任国务总理,遂又任命张志潭为院秘书长,明令已经发表,张志潭也已到院接事。那时徐树铮正在天津,一个电话就把张志潭叫过去,当面把他训了一顿,说:“上次你当秘书长,不听我的话,这一次你不用到任了。”

    张志潭解释说昨天已经到任,可是徐树铮却让他马上呈请辞职。张志潭知道惹不起徐树铮,只好当面写了一个辞呈交上来,说:“我暂时不回北京了,请你代我交了吧。”

    徐树铮立即收下辞呈,并发电报给段祺瑞,说张志潭乃是张国淦的死党,和总统府互通声气,决不可以当秘书长,“我已叫他呈请辞职了”。

    张国淦就是黎元洪时代的那个“千年和事佬”,其实也不能算是总统府方面的人,只是徐树铮对他抱有成见而已。段祺瑞对徐树铮的说法本不以为然,但他在公事上很少有不依着徐树铮的,听说张志潭的辞呈也交了,就没太当一回事,说:“不让他来就不让他来吧。”

    张志潭虽然是自己递交的辞呈,可是刚刚到任一天就辞职,还得另换别人接替,总是说不过去,于是段祺瑞就安排了秘书方枢暂代。方枢亲眼见到了前任秘书长的悲剧,从此以后就是徐树铮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徐树铮诱杀陆建章后,方枢即奉其命以政府名义写了枪决令,一丝一毫都没敢犹豫。

    徐树铮如此行事,效率固然高了,但也极容易给自己制造仇家和设置定时炸弹。张志潭就是这样一个“定时炸弹”,由于对徐树铮怀恨在心,他就倒向靳云鹏,平时常将皖系内部的情报透露给各省督军,对反皖同盟的捏和起到了一定作用。

    还有想主动投段而不成的。比如吴光新下面曾有一个叫李炳之的混成旅长,因为和吴光新闹矛盾,辞职不干了。他是段祺瑞的学生,于是就来找段谋事,段祺瑞表示同意,批了一个“交陆军部任用”。徐树铮看到批文,随手写上“此人无大用处”,就把李炳之的事给搁浅了。后来还是靳云鹏派他为将军府参军,他才找到差事。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李炳之很快也走到曹、吴那边去了。

    吴佩孚保定集会,其实就是十三省反皖同盟的一次大示威,在会上,他们向皖系提出了一系列条件,要求予以满足,其中核心的两条是解散安福国会以及罢免徐树铮。

    消息传出,京师震恐。徐世昌虽然暗中支持反皖,但他本人就是经安福国会选举产生的,可以说无安福系,他就当不上大总统,而且这时西北军第一师又与吴佩孚的直军第一旅形成对峙,气氛相当紧张,战火已是一触即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