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看江城重庆,游三峡绝景,有一处你不能不去,这就是堪称世界第一水文站的涪陵白鹤梁。

    白鹤梁其实是滔滔长江中的一个狭长形的袖珍小岛,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上游约1公里的江心,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巨型石梁。但此岛与一般的小岛不同,它长年淹没在水中,只有在枯水季节才露出江面。传说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广德元年763年有位道人在此修炼,并细心地在白鹤梁上刻下两条石鱼,记录下了当时的枯水水位。该人后来得道成仙,乘内鹤而去。白鹤梁因此得名。白鹤梁外形也酷似一条卧于滚滚江流上的大鱼,因而当地人又叫它石鱼。其后不断有人效仿,或刻石鱼,或题文字,记录了一千多年间长江枯水水位变化的情况。由于江水每年枯盈不同,前人刻下的石鱼并不是每年都能露出水面。人们慢慢发现,石鱼露面的第二年往往是个丰年,于是乎,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说法就流传开了。

    由于白鹤梁出水是每年川江上游的一大盛事,故而千百年间引来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题刻。据统计,小小一个白鹤梁上的题刻多达167段,3万余字。内容或诗或文,或记亊或抒情,有不少书法精品,其中以北宋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的题名最为有名。此外,朱熹、王士祯等名家的题刻也赫然在列,所以它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都是罕见的。令人叹服的是,内鹤梁的一尾石鱼的鱼眼恰与现代当地的水位零点相当。古人刻鱼为标,与现代水文观测原理十分接近。从目前来看,白鹤梁是世界江河水文记录最早之地,世界第一水文站便由此而来。

    三峡工程建设,使库区的江水抬高,白鹤梁也将沉人江底。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国家动用了3亿元为卜鹤梁做了一个庞大的罩子,罩子内是过滤后的长江清水,通过专门的循环水系统与江水相连,这样罩子基本上处于水压平衡的状态,负荷小,简单、经济,同时又能有效防止水库内的推移物质对白鹤梁可能造成的损坏。罩子内还将沿白鹤梁建一条参观廊道,由耐压金属和玻璃窗构成,游客可沿着廊道近距离观看白鹤梁上的水下碑林。

    白鹤梁这样得以保存,实为国之所幸。

    涪陵在历史上,因白鹤梁而出名。

    这里是为巴渝故邵,扼西南咽喉,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锁长江天险,历来为群雄說銳之所。天府之国,巴人旧乡,绵延三千岁,同照万里月。岁月悠悠,往事皆付笑谈;江山依旧,养育代代传人。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两江交汇之处,竞成奇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然终融为一体,一路欢歌,共赴东海。昔者将军巴曼子,求楚平乱,割头谢楚,忠烈魂惊,刎颈高风永悬日月,旧事邈远山河;诗仙李太白,腰悬利剑,放歌蜀中,举杯抒怀,挥毫题写白鹤石刻,遂成千古绝唱;别驾黄庭坚,谪居涪城,身在江湖,心系社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福祉泽被后世;学者程正叔程颐人理学至尊,感慨时弊,遁迹山水,点校易经造福苍生,成就一代宗师;翼王石达开,逐鹿中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虽时运不济饮马涪城,临末路穷途,仍不失英雄本色;管带徐邦道,功彪史册,驰骋韁场,甲午风云,力挽大清国落日余晖,碧血染黄海,铸民族不朽之魂灵……引自涪陵赋。

    斗转星移,春秋代序,滚滚长江东逝水。

    今日之涪陵,恐在国人心目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榨菜和太极两大珍奇了!太极一枝独秀,蜚声神州海外,一柱擎天。这是说的涪陵太极医药业。也有人说当今涪陵应有三杰:榨菜、太极和涪陵香烟。不过我以为,真正让国人认识涪陵的恐怕最最第一的还是涪陵榨菜。笔者生活在京城,亲朋好友间串家走户吃顿家常便饭是常有的事。而这普通饭桌上有一样东西几乎少不了,这就是涪陵榨菜。

    涪陵榨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