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10)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我的本家美女何永智在重庆的名气很大,可以说是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其实,何永智在重庆之外的地方名气同样不小,只是多数人并不知其名而已,但对她所发明和经营的重庆鸳鸯火锅、母子火锅和回转火锅等,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人能调动泱泱十儿亿人的整个国家上上下下都爱上一种饮食,也许全世界没几个人。不错,肯德基和麦当劳老板了不起,他们开的连锁店遍及世界各地.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总统与贵族会随便进他们的连锁店。何永智开的重庆火锅店则不一样,普通老百姓爱去吃,部长、省长乃至国家领导人也爱去吃,这就是重庆火锅的魅力,这就是重庆美女何永智的魅力。

    说何永智先得说几句闻名遐迩的重庆火锅?

    我们可以这么说:在当今,什么样的重庆土特产在重庆之外名声打得最响?毋庸置疑,肯定是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火遍了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不知是否有人计算过重庆火锅为重庆创造了多少财富?其实,重庆火锅输出的不仅仅是重庆人的一种饮食文化、餐饮产业,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火辣辣的创业精神与财富理念。而在输出的这种创业精神与财富理念中,事实上还包含着一种重庆性格的输出,一种重庆精神的传播3据说,中央一位领导同志说过一句关于重庆火锅的名言:到重庆不吃火锅,就等于没到重庆。

    中国什么时候有火锅这种饮食习性,有人考证说是在原始部落时就有。人类本来就是从野火坎烟走向文明的,这算是一种最粗犷和简单的火锅说吧。而中国的真正的火锅发源地在哪里,权威和大家所认可的当在重庆。

    重庆火锅的起源和本色是什么样,唐沙波先生的火锅赋有如此记叙:

    20世纪之初,重庆火锅诞生在嘉陵江畔,朝天门码头一带的水流沙坝。它原料粗简,味道单寡,仅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践食。当时的朝天门码头,舟楫如梭,墙帆如林,人如涌潮,货积如山,乃澈州水上通衢。每当金乌西沉,玉兔东升,三五患难,抵足而坐。赊一笼牛杂,沽二斤浊酒,支三点顽石,悬半片残锅。暝色四起,渔火初燃;星月微茫,江声浩荡。什么杂杂碎碎、肠肠肚肚、菜菜汤汤,煮之、熬之,嚼之,啖之……满身的汗水泪水,一腔的喜怒哀乐,一时的劳苦辛酸,一生的私情热望随着缕缕凄风,哀哀鹃啼、醉语,化为祥和,化为期待,化为满足,化为恬淡。

    重庆火锅的早年形象是:挑担叫卖,走街串巷,颤顱悠悠漂泊于重庆府的九门八埠。挑子的一头是一座红泥火炉,上置一只洋儿盒,里面翻滚着黑不溜秋,麻辣香鲜的卤汁;另一头则是盛装牛杂作料、碗筷板凳的橱架。挑子择地而顿,一声长喝,周围一些生张熟魏便呼啸而至,围着挑子受用起来。一人一格,鼓腹而歌,菜饱酒醉,扬长而去……

    这正是对重庆火锅惟妙惟肖的描述,读一遍便有让人馋嘴之神力,如已闻得其味更使人飘飘然也。

    日暮长街吃火锅,家家扶得醉夫归。这是重庆作为陪都时的吃火锅街景。不知为什么,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重庆火锅一直不曾红火。直到进入中国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之后,重庆火锅重振威风,一路火暴至今,犹同忽如一夜春风来,下树万树梨花开而且经久不衰,越来越呈现勃勃生机。唐沙波在火锅陚中描述道:前些年,有重庆人在深圳开了家原野火锅,生意做到十二分时,每天万头攒动,满谷满坑,常有慕名的港客踏过罗浮桥前来染指,一个个吃得舌头发颤,原形毕露不可收拾。吃过后悔,悔过又吃,爱恨参半,欲罢不能。所以有人说,重庆火锅是一种含毒的美食,妖烧的淑女,一旦爱上,便不得不爱。重庆火锅源于重庆的一种草根食习,不想它竟然能红火到全国,并辣到国外去。这种饮食文化实不多见。有人说,重庆的火锅,是重庆的地理现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