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二十二岁的康熙皇帝御太和殿,举行册立皇太子典礼。他按照中国帝制传统中立嫡立长的原则,册立刚满一岁半、尚在襁褓之中的胤礽(yìnréng)为皇太子。这是大清朝自努尔哈赤以来第一次册立太子,也是整个大清朝唯一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这种做法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继顺治皇帝指定皇位继承人之后,康熙皇帝又在皇位继承制度上与汉族政治文化完全合流,事实上废除了努尔哈赤的继任者推举制度,使之彻底成为历史。
胤礽的母亲是正宫皇后,在胤礽出生时难产死去;而康熙皇帝玄烨与皇后感情极好,所以,册立胤礽为太子,以告慰太子的母亲。多年以后,康熙皇帝自己曾经表达过这个意思,因此,不少人接受了这种说辞。在我国历史上,以人之常情揣度皇家的心思,历来是一件很难靠得住的事情。康熙皇帝的真实意图,除感情的因素外,可能带有很深的政治考虑,与当时的国内形势有着密切关系。原因是——
册立太子的康熙十四年底,正是三藩之乱几乎达到高潮的危急之秋。吴三桂占领了长江以南的云、贵、川、湘等大部分地区,他的反满复汉旗号,在令天下动荡不安的同时,也令康熙皇帝寝食难安。入主中原之后,清朝一直以大明朝华夏正统的继承人为号召。此刻,除军事讨伐之外,完全按照中国王朝传统册立皇太子,可能是康熙皇帝政治对策的一部分。“授胤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册立诏书中的这句话,才应该是康熙皇帝的心里话。
他可能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政治上系人心、定国本的灵机一动,竟会在未来的岁月里,给自己带来那么多的烦恼。
我国自周代以来直到明朝,两千多年间,皇位继承大体上采用公开建储——预先册立太子,以备最高权力传承的制度。太子的选立,不是根据候选人的品质与才能,而是以候选人母亲的地位和候选人的年序为原则,概括起来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元年》)意思就是说,在君主众多夫人生的孩子里,正夫人生的嫡子优先,嫡子中长子优先,正夫人没有孩子,才会考虑其他庶夫人生的庶子。因此,才会有未立之前子以母贵,既立以后母凭子贵一说。这是为什么我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人渣皇帝的原因,是我国家天下政治文化传统中,将家族利益摆在国家治理之上的典型例证,遂成为帝国意识形态中神圣不可动摇的信条之一。
权力继承,在任何一种政治文化传统中,应该都是绝对敏感的核心问题。围绕着这个核心,我国政治舞台上曾经上演过无数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骨肉相残、殊死搏杀,其情节之离奇复杂、一波三折,比发生在丹麦王宫里的故事可要精彩太多了。我们找不到有哪一个君主曾经完全摆脱了这个阴影。
如今,这古老的故事即将由康熙皇帝、他的儿子与重臣们重新演绎一遍。他们虽然没有太多新鲜的创意,却也把这种帝制文化中的天性凶残,诠释得淋漓尽致。最后,众多权臣贵戚卷入战团,在这帝国最高级别的角斗场里角力,文人雅士则深陷污泥浊水,难以洁身自好。一个高士名臣云集的时代,变成了一个几乎人人都怀有深深隐痛,无法出淤泥而不染的时代。追究起来,似乎都与帝国名位和太子殿下有着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联。
太子殿下的母亲出身于正黄旗的赫舍里氏,他的祖父是顺治临死时指定的首席辅政大臣索尼。据说,孝庄太皇太后改变在科尔沁故乡选皇后的做法,挑中索尼的孙女,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为了平衡四位辅政大臣的力量,削弱鳌拜的影响。皇后的父亲当时是领侍卫内大臣,她的叔叔则是少壮有为的索额图。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索额图是康熙皇帝最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