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顾名思义起到了一个导向作用。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整个过程中,作为领导者没必要身体力行,什么事你都亲自干,要下面的人干啥?领导的主要工作是传达精神、指出工作目标、检验工作进度等等,当然偶尔的亲力亲为是表现领导良好形象的机会,譬如挖坑种树、扫个大街什么的,无关紧要的工作,完全可以定位为“秀场”。官场中有些事情需要领导者去做一做,哪怕做个样子,透露的信息积极且有力。
《东轩笔录》记载,宋仁宗某天起来对近臣说,昨晚上因为想吃羊肉,睡不着觉。侍官说,为何不降旨取索?宋仁宗说晚上杀羊,害物多矣。宋仁宗有所顾忌,不因一时兴起随意而为。他很清楚这点,领导者当树立良好的形象。晚上降旨杀羊不是不可以,问题是传出去影响不好,说不定次日办公桌上会出现一堆弹劾他的子。因一时嘴馋,引起谏官攻击,犯不上。此言一出,左右侍官皆呼万岁圣明。白天宋仁宗在苑内溜达,回宫后向嫔妃要水喝,渴得不行了。嫔妃不理解就问他,为什么不在外面喝水,反而回来喝?宋仁宗解释说,不是不想喝水,我来回溜达谁也不清楚我要干啥。管茶水的人溜号,不知道跑哪儿去了。要是要水喝的话,必然有人出来谢罪,算了吧,忍一忍回来喝。
如果实情真如宋仁宗说的这般,且问他为什么要与嫔妃说得这么清楚呢?他完全可以一句“渴了想喝水”敷衍过去,完全没必要演得很渴的样子,然后绘声绘色地说理由。一来宋仁宗想通过嫔妃之口向外界侍从官表现出仁德形象,二来嫔妃听后定然会将此事处理好。那位司茶者必将受到警告,以后不再有第二次。处理这件小事,大领导自己出手有高射炮打蚊子之嫌,再者说后宫有管理人员,皇帝虽然最大也没必要把手伸到人家的工作范围内,宋仁宗明白“越权”的道理。
宋太宗赵光义身上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宋代文化发达,皇室内出现了很多著名书法家,如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南宋皇室赵孟等等。宋太宗的书法与他们无法相比,但也有很深的造诣。当时翰林院侍书有个叫王著的,掌管文书、陪着皇帝练书法。王著深得王羲之书法精髓,宋太宗每写作品拿给他看,王著说尚未写好。每次都是这句评语,就有人问为什么。王著说皇帝书法已经非常好了,如果说写得好,只恐陛下不再用心。宋太宗就这样夜以继日地练习,某次练得入神,不知不觉墨没了,左右侍官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宋太宗挽起袖子自己磨墨,正巧侍官回来一看吓得面无人色,跪地求死罪。宋太宗摆摆手,多大个事儿啊,起来吧!
宋太宗与宋仁宗身上发生的小故事雷同,皆是身边的侍从官犯了错误,通过两人的表现可见他们的确是合格的领导者,懂得如何处理身边的小事。不管有演戏成分还是真的亲力亲为,目的总之是相同的。有时候,领导一个简单的小工作,能够给身边人一个警醒。如管茶水的、伺候笔墨的,他们是小角色,犯点小错误在所难免。动不动就杀,效果反而不好。明代嘉靖皇帝对待宫女侍从非常严苛,近乎变态,动辄打骂,大开杀戒,最后导致长期生活在暴力阴影下的宫女不堪忍受,趁着他熟睡的时候差点没把他勒死。
宋人说宋仁宗执政时期的“仁宗盛治”超过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有待考证。单单就纳谏而言,宋仁宗丝毫不逊色于唐太宗,这方面他做得最好,最能体谅下属的感受。《邵氏闻见录》载,还是那个谏官王素,枢密使王德用给领导进献了一名绝色美女,宋仁宗非常中意。官场中没有不透风的墙,被谏官们知道了,王素弹劾这事儿。王素父亲王旦是真宗朝宰相,君臣长期和谐,所以宋仁宗笑道朕是真宗子,卿是王旦子,咱们这层关系跟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