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这么弄也不是个事儿,文彦博再次做了两方面的部署。
文彦博、富弼、王尧臣、刘沆等宰执在大庆殿为皇帝昼夜焚香祈祷,并在大庆殿西庑搭两个帐篷,增派人手值班。以祈福为名搬进了皇宫内院,能够更加准确地获得皇帝的信息。内侍省见了不同意,因为文彦博的做法不符合规矩。中书省、枢密院合称两府,其高级官员称为宰执。两府官员没有在宫中留宿的规矩,史志聪要求撤掉帐篷,诸位大人请回吧!虽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全国各种政务由他们处理,但皇宫内院属于内侍省的一亩三分地,文相公的手伸得太长了吧!
文彦博只说了一句话,现在是特殊时期,还谈什么规矩?
特殊时期任何人都是宰相应该防备的对象,内侍尤甚。从这件事上能够看出文彦博从政多年,政治经验非常丰富。为此他又做了安排,不仅在大庆殿设了值班房,并下令各级官员在皇宫附近的寺院、诸祠为皇帝祈福。文彦博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以祈福的名义在皇宫周围布下信息网。皇帝一旦有不测,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政权交接过程中的风险,同时防备有人趁机起事。这种暗流涌动、没有硝烟的战场,更加考验领导者掌控全局的能力。往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文彦博做好了各种准备,可是还是有人出来闹事。
晚上有人叩宫门,知开封府王素有重要情况向在皇宫内院值班的宰相文彦博请示。文彦博以“此际宫门何可夜开”为由,拒绝了王素的请求。首都市长王素只好站在宫门外等到天亮后汇报,有禁军士兵状告都虞候某某欲为变。文彦博下令,召殿前司殿前都指挥使许怀德问话。
宋代军事制度规定,由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宋史·职官志》载,将兵权三分为“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战时,枢密院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负责调动军队。从管理全国军队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调动,然后把统军权力交给武将,由宦官监军,文官指挥,开赴前线作战,这就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外行指挥内行的局面。宋军对外作战连连失利,很大原因在于制度缺陷。
许怀德是主管军队的,某某都虞候他比较清楚,他敢以立军令状的形式力保那位都虞候。这么一分析,事情原因出在诬告的士兵身上,于是迅速地将作乱的士兵等人抓了起来。文彦博提议斩首示众,大家没意见就下令了。文彦博刚要下达命令,坐在他旁边的参知政事王尧臣捏了他一把。小动作旨在给文彦博提个醒儿,文彦博一下子明白了,就差那么一丁点儿踩到了地雷。论资排辈来看文彦博属于晚辈,与他同时拜相的刘沆长他十一岁。这一阶段文彦博已经够拉风的了,总得照顾下同事的心理感受。不能因为你才华出众,手就可以伸得那么长。直接越权与间接越权是官场中很多官员爱犯的毛病,有时候可能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最后被人家阴了,还不清楚为什么。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去南直隶工作时,当地有一位教育口官员学道王纯甫,他觉得“上下多不相能”,自己在单位里的人际关系紧张,问王阳明如何解决。王阳明给他写了三封信,指出单位里办公室关系紧张的原因无非有二,其一是越权,其二是个人能力突出。越权,是你的工作内容超出了你的工作范围。王纯甫很可能一不小心触角伸到别人工作范围内或者其他部门,人家自然不高兴,表现出来的就是“上下多不相能”。如果领导大包大揽,下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自然大家无法开心。众所周知,有才遭妒,假如大家在一个水平线上,必然相安无事,平时喝喝酒、打打牌。突然单位里有一个人的成绩让其他人自惭形秽,按照我们的文化,落后者不会从自己角度出发拼命追赶,反而会背地里搞小动作,力争把出头那位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