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刘传莹因长年在各省奔波,加之进身晚,所留的文字不多,能够刊刻行世的更少。曾国藩用了十几个夜晚,才为他整理出五万余字,其中还包括一万余字的日记、杂抄。

    曾国藩于一日午后,把刘传莹生前的好友逐个请到,摆上整理出的文稿,又拿出刘传莹的遗信。大家知道曾国藩的意思,是想凑些银子来刊刻刘传莹的遗著。于是不待曾国藩发话,便每人认捐了一点,凑成一百三十两,曾国藩又拿出七十两凑个整数。

    过了几天,曾国藩利用办差的午歇时间,拿上刘传莹的文稿和二百两银子,在京城找了家做工比较精细的刻字行,拟将刘的遗作刊刻五百部行世。

    到了年底,又是礼部对各省各地的县学、书院考核优劣的时候。县学是朝廷开设的,一般一县必有一座县学。县学是全县秀才学习的场所,县学的教谕等师长,均由朝廷委派,吃的是皇粮,拿的是俸禄。书院则不同了。书院大多是各地督抚或当地乡绅自行创办的,山长和教谕等师长均聘自各地的名流或下野的两榜出身的官员。这些师长不拿国家的俸禄,由书院供给,而书院则从求学者的身上收取。

    对书院的考核,礼部比较放松,说穿了,就是走马观花,象征性地看一看便算结束。礼部考核的重点则在县学上。县学是官学,是国家昌盛的根苗,县学教学的优劣,直接关乎国家的命脉。

    曾国藩把礼部派往各省的官员逐一列出,考核的事项也附在后面,便呈进宫去,待皇上御准后,才可离京。

    曾国藩给自己定的省份是福建、江西两省。这两个省路途比较遥远,又比较穷,以往派充的核查官均指派翰林院的检讨担任,郎中以上的大员是绝不去的。这就造成这两省的县学质量整体下降、进士考取率也最低的局面。曾国藩于是决定今年亲自去。

    当晚,道光皇帝召见曾国藩。

    礼毕,道光帝问:“顺、奉二府怎么没有列进来呀?”

    曾国藩回答:“回皇上话,顺、奉二府的县学不归礼部核查,由宗人府管理。”

    “以往也这样吗?”道光帝又问。

    曾国藩答:“回皇上话,臣查了礼部案底,历年如此。”

    顿了顿,道光帝问:“你想亲自去福建、江西?”

    曾国藩答:“回皇上话,福建、江西两省因远离京师,路途又不甚好走,礼部历年都是派翰林院的检讨们去。但检讨们尽管尽心尽责,终因位轻历浅,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臣于是想亲自去这两省一趟。”

    道光帝不由赞叹一句:“难得你不怕辛苦!”想了想,忽然自言自语:“顺、奉二府的局面也不太好啊!”

    曾国藩不知道光帝这句话的所指,没敢言语。沉默了好一会儿,道光帝终于站起身道:“还照老例,福建、江西二省还派充检讨吧。你看翰林院谁合适啊?”

    曾国藩略一思索,答:“回皇上话,翰林院现有检讨四名,陈丙南丁艰(父丧)在家,赵大年省亲未归,皇上只有从王双虹、陈燕音两个中选一个,请皇上定夺。”

    道光帝随口道:“就让他们两个都去吧,多个人,途中也好有个照应。曾国藩哪,朕决定从今年起,顺、奉二府的县学也归礼部核查吧。顺天府只有兴、宛二县有县学,你今年就重点整顿这两个县吧。奉天府朕另派别人去。满人贵族子弟从来都是尚武轻文,这种局面是必须要改一改了。你下去吧,朕让军机处随后拟旨。”

    曾国藩口里说一句:“臣遵旨。”但却跪着没有动。

    道光帝提起笔在曾国藩的奏折上于福建、江西处填了王双虹、陈燕音,随后又批了个准字。

    道光帝放下笔,随口喊了一句:“来人哪!”这才发现还跪在地上的曾国藩,不禁问:“曾国藩哪,你还有什么事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