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10)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身衡制系统而言,秦极有可能因为经验不足以及国命太短之故,有许多基准并不是非常适用,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就是某些基准缺少稳定性、高流通性以及高精度性。因此,只能说秦朝是第一个制定度量衡的朝代。而到了汉代,对于基准的制定已经知道运用科学的技术与方法了,以至在我国整个度量衡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在标准的确立,器物的制作,单位制的完备以及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以秦汉为重要的阶段,而且始终不出秦汉的基本体制。这包括与时俱进中的度量衡质量的增大或减小,标准器的兴废与更换,单位制的改进或回复等等。

    鸦片战争以后,外来制度不断输入,旧有传统受到影响和冲击,至民国成立,国民政府废弃旧制改立市井制,但这个新的市井制仍保留有秦汉制的影子。公元一九八四年,我们国家正式公布与实施法定计量单位,全面推行国际单位制,中国的旧制终于完成它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使命,功德圆满。

    货币,既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衡量价值的总的尺度。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分为物物交换时期、实物货币时期、金属称量货币时期和金属铸币时期。这一划分,与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情形基本是相符的。

    物物交换时期,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即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交换带有偶然性、随意性、原始性,交换结束,作用随之消失。所以,此时用以交换的“物”还不能称为“货币”。

    实物货币时期,亦即原始货币或自然物货币时期。此时期的交换,是以牲畜、食品、布帛、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某些装饰品如玉、贝等充当等价物而开始具有货币的职能。此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金属称量货币时期,目前的史料只能推到商周,但有关专家断定其开始产生很可能在夏代,当然那时也只是简单的按重量交换罢了。这是因为夏代的铜器制作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铜石并用”时代已出现红铜和青铜,铜在当时应是非常珍贵而价值相当高的物品。金属称量货币的铜一直延续到春秋,金银则到战国,早期与贝币并行,晚期与铸币并行。

    金属铸币时期,大致在奴隶制完全确立时期,专家分析估计夏代就应该有铸币,目前能够见到实物的则为商代后期。山西保德林遮峪殷代墓葬一九七〇年冬季出土的一百零九枚铜铸贝,以及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铜铸贝,是其物证。

    铜布币来源于农具铲,大约萌芽于商周时期,广泛使用于东周时期。金、银属于称量货币,大约始于春秋中期。黄金称量货币有冶炼浇铸的金版、金饼、金贝等;白银称量货币也有冶炼浇铸的银铲、银版、银饼及银布币、银贝等,主要流通于南方浪漫富庶的楚国,少量见于三晋及中山国。

    春秋争霸,战国争雄,纷纷攘攘,大小诸侯与国家铸就了先秦货币的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现在我们把它分类为刀货、布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在齐、燕,通行的是一种刀币,也称刀货,是从实用的刀子变化来的。韩、赵、魏通行布币,是由古代锄草的农具演变而来;其状像铲,所以又称铲币。楚国通行蚁鼻钱,是从贝壳形的铜币演变来的。蚁鼻钱正面突起,铸有文字,笔画像只蚂蚁,两个小口像鼻孔,所以称蚁鼻钱。楚国还通行爰金,爰金是方形的,每小块一两,十六块为一金(斤)。周、秦用圆形的钱。

    秦统一六国后,在统一文字、度量衡的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叫“秦半两”。那么为何取这种形制呢,有人认为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