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8)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从中国古代早期东鳞西爪式的有限文献记载看,春秋时期纷纷攘攘大小国家竟有一百四十余个,确实具备国家形态并具有时代影响力的有齐、鲁、晋、秦、楚、宋、郑、卫、陈、蔡、曹、燕、吴、越、邓、许、申;少数民族有夷、狄、蛮、戎等。其中的申国,有东、西申之说,西申在豫西南阳,东申就是今河南省信阳市区,别称申城。

    自公元前七七〇年“平王东迁”至公元前四七六年“三家分晋”,春秋历经二百四十二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盟会达四百五十余次。其间先后出现了最大的五个政治势力和军事霸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公[《孟子·告子下》];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这五霸中的晋文公重耳,以其政治才华、人生历练和品格魅力,使一个辽阔富庶的晋国雄起于中原。但到了春秋晚期,大致是公元前五一二年至公元前四七六年的晋定公时,广大富饶的晋国土地就被一分为六了:赵、魏、韩、智氏、范氏、中行氏各霸一方,各自为政,好像就剩下晋定公的皮肉骨头没被他们最后分割肢解、油煎水煮了。而他们在大肆瓜分国家土地的时候,有恃无恐,为所欲为,后来发现他们并不为此承担责任。这真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只要你的实力强、兵马多、粮草足、拳头硬,就行。

    豪强掠夺之后,带来的是欲望的更大膨胀和野心的扩张,他们觉得目前一分为六还不行,独此一家为最好,于是再打。尘烟散去后盘点一下,差不多了,六家只剩下四家:智、赵、魏、韩,主子分别是智伯、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说来还不平均,也不平衡,四家中智伯势力最强也最横,不知是哪一个灿烂的清早或幸福的傍晚感动了他,他竟对晋国国君及其位子产生了浓厚兴趣,觉得那个位子真好,努力一下,大可取而代之。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历史上所谓什么襄子、襄王啦,桓子、桓王啦,康子、康王啦,这都是他们死后封的谥号,谥号是中国古代对王侯生前功过形迹最终的大体评价或界定,有善谥,也有恶谥,不是他们的官称,也不是姓名,他们在世时都不这么叫的,只是后人在叙述过往的历史时,习惯上都直接用谥号称呼他们。

    智伯名瑶,晋国大夫智宣子徐吾之子。取名为瑶,瑶乃美玉,明亮温润,看来智宣子徐吾对这个孩子是寄予了美好希望的。某天他把族人智果找来,说他想选个接班人,问:“瑶如何?”智果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毫不客气地说,他不如你的长子宵。徐吾大为不解,说那宵的才智、能力都远比不上瑶啊。智果说这个我知道,瑶有五大过人之处:高大美髯、骑马射箭、多才多艺、刚毅果敢、机智乖巧。唯有一短,就是贪残不仁。我敢断言,如果立瑶,宗族必灭!

    这智果兴许是铁定看准了的,否则他也不会那样在人家父亲面前直言不讳地说人家儿子的短处。待后来徐吾坚持不听也不信,仍旧立瑶为他的接班人,先知先觉的智果预见到了智氏宗族灭亡的未来,遂改姓为辅氏。

    正像智果断言的那样,这智伯刚一即位接替去世的父亲主持晋国朝政,便显露出他的贪残不仁和勃勃野心。手下谋士看得清楚,便为他出谋划策,说要取代晋国,赵、魏、韩是你最大的阻力和对手。

    智伯说,如何解决?

    谋士说,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削弱他们的力量。

    智伯说,怎么削弱?

    谋士说,南方越国正在兴起,锋芒直指中原;晋国日益衰败,危在旦夕。大可借此假传晋侯之命,让赵、魏、韩三家各献地百里,纳其税赋,以充军资,与越抗衡争霸。如有不听话者,以晋侯的名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