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寒走上前同老人握手,笑着说:
“纪先生,你好呀。你不认得我的,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熟人。你还记得琅琊台的孙思远先生吧。”
“记得!记得!”老人立即激动起来,他的听力还不错,思维也很清晰。“50年了,50年前孙先生雇人用滑竿把我抬上崂山,别看我住在崂山下,那是我第一次上山……好人哪,与我非亲非故……请问先生你是孙先生的……”
萧水寒笑着摇头:“不,其实我不认识孙先生,这件事是我在一次宴会上无意中听说的。”
从两人的对话中,邱风逐渐理清了是怎么回事。这位纪作宾老人是先天的残疾,年轻时很穷,开一个小旅店勉强度生。一次孙先生在这儿住宿,偶然听说他住在崂山脚下而从未上过崂山,就不声不响地雇了一个滑竿,抬着他在山上逛了一天。在那之后,孙先生还来这儿住过一次,不过那也是四十几年前的事了。但邱风不明白丈夫与这件事有什么因缘,他是在哪儿听说了这件事,今天赶来又是为了什么。不过丈夫很快回答了这个问题。他问老人:
“后来你又上过崂山吗?”
老头儿摇摇头。旅店老板的脸红了,代父亲回答:没有。倒不是因为钱,这些年,他家的经济状况早就改善了。但一向穷忙,这件事没怎么放在心上,也曾向父亲提过,但老人推托说不去,他也没有认真再劝。萧水寒笑着说:“我今天来这儿是代孙先生还愿的。纪先生,明天我雇一个滑竿,带你到崂山再玩一天,好不好?”
老人望着他,眼眶中突然盈满泪水。他儿子见状忙说:“不,咋能让你们破费呢,我去雇人吧。我们早该想到的。爹,你……”
老人挥挥手,断然说:“不,就让这位先生出钱。不是二百元钱的事,难得的是这份情意,我这一辈子尽遇上好人哪。”
儿子叹口气,不再说话了。他出去找滑竿时,老人拉着萧水寒,急着追问孙思远的情况,可惜萧水寒什么都不知道,他说他与孙先生只是在那次宴会上有一面之缘,后来从未听过他的消息。老人非常遗憾,叹息着:“好人哪,那是个好人哪。我曾托人到琅琊台打听过,说孙先生30年前失踪了,生死不知。这样的好人怎么会失踪呢?这些年我一直在心里为他祈福。我想他一定还活着,好人,老天会护佑的。”
滑竿抬着纪老头,一行人沿崂山南线风景区游览。老板没跟来,他要照料旅店,再者老人也不让他来。老人说我和这两位客人投缘,你别跟去扫了我的兴头。老板听出老人多少有些赌气的成份,轻轻摇着头,还是笑着答应了。一路上老人很亢奋,很健谈。他充当了一行人的导游,向大家指认了海边的“石老人”,那是一块嶙峋巨石,崛立在海水里,远望去就像是一个驼背老人,石头上有一个透明的孔窍,形成了老人的胳臂和腋窝,确实既神似又形似。随着行程,他又介绍了上清宫的牡丹,下清宫的耐冬,说这就是“聊斋”上化为美女香玉和绛雪的那两株花。介绍了三官殿的唐榆,三皇殿前的汉柏,还颇为认真地向客人论证,秦朝徐福出海求长生不老药,并不是经琅琊下海,而是走的崂山,你看咱们南边有一大一小两个岛,那就是徐福下海的地方,现在叫大小福岛,也叫徐福岛呢。邱风凑趣说:可惜徐福没求来长生不老药,如果求来,一定是崂山的人最先得利,一个个长生不老。是不是?老人掀髯大笑:
“那可好,那可好——也不好,要是那样,这儿尽成了秦朝的老不死,咱们这代人往哪儿搁呀。”
这段话倒把邱风弄愣了,呆了片刻,她对丈夫说:“大伯说的有道理,从古到今,人们只盼着长生不老,就没人想到这一节?”
萧水寒微笑道:“至少,秦始皇肯定想不到这一节的,那是个把天下看成囊中私物的人,只会关心自己的长生,顶多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