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总是存在着一个两难选择:如果政府更加依赖跨国公司将引致民众强烈的不满与民族主义情绪;如果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对待跨国公司将引致跨国公司及其所属的国家对中国经济进行制裁,这又意味着经济增长的进一步衰竭以及由此引发的失业率激增和社会动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最主要和最持久的推动力量就是科技进步。在关于中国汽车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科技振兴的各种政策建议中,我较为赞同北京大学政府与企业研究所所长路风教授与国家发改委体改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粱研究员的观点。路风教授《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一书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政策建议更是有理有据。我在此就不多此一举,狗尾续貂了。
总的说来,汽车产业乃至整个国家工业的振兴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升级与转型的代价。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以下两点:
其一,汽车产品集成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大量技术,涉及冶金、石油、机械、金属加工、化工、橡胶、塑料、仪器仪表、电器、电子、微电子等各个工业领域。因此,汽车产业本身的水平代表整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高低,反过来,国家整体工业水平的高低限制了汽车产业本身的发展。然而,对于中国整体工业来说,由于技术能力不足导致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但低技术产业过度繁荣导致工资收入过低,从而使工人无法对自己和下一代进行足够的教育投资。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过于廉价,无论是民企、国企或外企只要是在中国的企业都宁愿降低技术含量、雇用大量廉价劳工来获利,这是严重损害中国社会制度思想的根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象,更是严重削弱了中国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能力。
因此,整体工业技术水平的落后将使得汽车产业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振兴。
其二,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劳动力参与到现代化生产中的参与率是社会平均技术水平高低的指标。在中国,“参与率”的上升,在相当程度上正得益于国企所培养的技术骨干的知识外溢。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部分受益于毛泽东时代建立起来的技术能力储备。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实行追赶式发展战略的30年中建立起来的自主工业体系,虽然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但也培养了庞大的科研和生产队伍,特别是培育了大量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这些人成为民营企业和各类外资企业中的骨干力量。汽车行业亦不例外,地方国企奇瑞草创之初从上到下各部门骨干均来自一汽、二汽。然而30年来,涸泽而渔式的发展正在迅速耗尽这一技术力量的储备。许多关键领域的技术进步越来越缓慢,研发人员和高级技工断档以致严重匮乏,这严重制约中国自主创新的提高。
由此看来,政府此次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在过于粗糙、模糊。既不能在短期内帮助部分自主企业的度过困境,也未能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的角度考虑进行高瞻远瞩的长期规划。
就我来看,实际上,我们的政府在对任何行业或国家宏观经济进行战略性规划或一时救急之时,总是存在着一个两难选择:如果政府更加依赖跨国公司将引致民众强烈的不满与民族主义情绪;如果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对待跨国公司将引致跨国公司及其所属的国家对中国经济进行制裁,这又意味着经济增长的进一步衰竭以及由此引发的失业率激增和社会动乱。因此,虽然政府这种所谓“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竟然显得如此模棱两可、首尾两端,但却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我认为,终归来说,政府存在的目的是最大化本国民众的共同利益。奇瑞、比亚迪这样的民族企业才是真正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