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而向善,富而行善。”4个多亿由百姓自愿募捐的钱,表达了富裕起来的中山和那些在中山创业与打工的“新中山人”,一次次重新演绎着先哲孙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的深刻与伟大。
文脉殷殷,城郭彰显。
今天的中山人精神除了“博爱”两字,还有“创新”、“包容”与“和谐”六字。毫无疑问,“博爱”是中山精神的魂与核,有了它,“创新”、“包容”与“和谐”将是自然和必然的。博爱,会使创新更具明确的价值取向;博爱,使包容变得更加温馨与细腻;博爱,产生人性与和谐。
自古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我想人类进入21世纪了,在这话后面应加上一句:“今有中山”。中山之美,当与苏杭相比,更胜人间天堂。
但中山人并不满足。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的中山人……
中山不是她的原名。中山原名香山。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时,辖现今的中山、珠海和澳门等的区域叫香山县。香山建县850余年,历史几度变迁,现今的中山市则是香山的根基。
香山更名为中山,是因为20世纪的香山大地上出了个伟人——孙中山。1925年,在香山的另一位名士唐绍仪先生的提议下,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将香山更名为中山,以志对已故中山先生之永久纪念。中山,因此成为全中国唯一以伟人的名字命名的地级市。
孙文何以起名中山,是件非常偶然的事:1897年,在日本流亡的孙文先生因投宿一家旅馆,取名为中山樵。后革命党人便称他为中山先生。“中山”二字,冠于一个伟大人物的身上,从此变得不凡。
中山先生生前并没有对自己名字作过任何解释。但从字义而解,可谓“中国之山”,这也许是笔者的浅见。然而中山确实显示的是一种力量,一种端庄的力量,一种充满正气感的端庄之美与力感。
难道不是吗?中山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的革命先行者,他的全部伟大功绩,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他关闭了几千年的封建之门,他开启了四万万人的新纪元。
他一生奉行的“天下为公”的博爱理念,正是中山精神的端庄之美的最高境界。
他矢志坚守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正是他从博爱理念,延伸至自由与平等,使人类的端庄之美向崇高之美升华的一种永恒的追求。
他自行设计的“中山服”,也已成为人类服饰中最为经典的百年时尚。
中山先生留给中国和人类的遗产本身就如同中国的山一样巍峨、浩荡。同样,中山先生留给故乡人民的则更无法形容。中山的每寸土地,荡漾和滋润着这位先哲的浩浩恩泽……但在中山大地上,孙中山先生的伟人之气还不是唯一和绝后的。
在现今的中山市孙文西路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内珍藏着一份毛泽东所写的借书条:“泳昌先生: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页。抱歉之至,尚希原谅,泽东敬白,正月十一日。”有史记载,毛泽东父亲在一场诉讼中,由于对手在法庭上巧妙地引用了一句经书语而败诉,由此深刻教训,少年毛泽东要苦读经书。一日,毛泽东从表兄处借得《盛世危言》一书,从此爱不释手,并成为终身挚爱。《盛世危言》作者正是中山人士,名曰:郑观应。此人比孙中山先生年长24岁,他的这部《盛世危言》竟然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两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
在喊出“盛世危言”和“振兴中华”的郑观应与孙中山之前,香山还出过另一位高扬“西学东渐”的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这位1854年就获得美国耶鲁大学文学学士的香山人,正是因为他的不懈努力,才使中国在19世纪就有了四批幼童出洋留学的历史,也才有了后来的詹天佑、唐绍仪、蔡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