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90年9月,我来到九江市姚家窪一栋普通的楼房采访,敲开门,出如今我眼前的是一位头发斑白的古稀老人。老人眼睛深凹,双颊瘦削,但精神矍铄,很有神采,他便是前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军法官叶在增先生。

    我向叶先生说明来意,叶老很热情地接待了我。此后数年间,我前后采访、接触叶老先生十几次,老人向我详细讲述了当年审判南京大屠杀日本战犯,特别是审判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的许多情况(叶老是该案的承方法官),不少资料依然鲜为人知的。

    从此,南京大屠杀惨案深深地印进了我的心底,引起我对那段历史的关注、追寻和思考。

    我们这一代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中国人,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痛恨是很深的。就我个人而言,先父姚纯(原三十六军中将军长)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殉职,随后母亲拖着一大堆幼小的子女,也因忧伤劳累而病逝。1944年,日军侵占我的老家萍乡,我们全家逃难躲进深山,辗转流离,历尽苦难,目睹日军下乡扫荡后留下满目疮痍的惨景,亲历日军杀死家人的伤痛,这些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太多的恐怖、憎恨和伤痛。也许,正是这种国恨家仇,使我对南京大屠杀题材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此后,我开始大量搜集、积累有关南京大屠杀史料,前后两次前往南京实地考察和采访。经过多年准备和酝酿,1998年,一部全方位反映南京大屠杀惨案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金陵血泪》,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

    进入21世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日本右翼势力的翻案活动更加疯狂猖獗,肆无忌惮。簒改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事件,东史郎诉讼案事件……一个然后一个,右翼学者和作家撰写出版的,为对外侵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翻案的著作,多达60余本,诬蔑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是“幻象”,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

    作为日本对外扩张侵略战争受害最深的中国人,对此我深感不安和愤慨;作为掌握有大量史料的中国作家,我更感到自己有责任为30万同胞冤魂呼唤呐喊,为国家民族伸张正义,将侵略者罪行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在年近古稀的时候,又愤然提笔写了第二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长篇《世纪大审判》。

    创作的甘苦自不必说,由于年代久远,搜集史料也有不少困难,又因种种缘由,这类作品写好之后,往往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出版部门不敢贸然出版。但我依然愿意自甘清苦默默地耕耘下去,因为这类作品不仅应该写,并且必须要有人写,应当让年轻一代了解先人经历的苦难,祖国遭受的屈辱。失去记忆的民族是不会有美好前途的。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长篇纪实文学《南京大屠杀·1937》再一次呈献在读者眼前了。

    在进行这些长篇创作的时候,我始终坚持以史料为基础,以真实为前提,真实是纪实文学的生命,这个真实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乃至援引的统计数字,都是真实的。在这个大前提之下,对事件的过程、人物外貌、心理活动、语言对话、动作行为、过程细节等,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和演绎,并尽可能使史料纪实与文学创作较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有史料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生动、可读性。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客观条件也有所制约,本书可能存在缺陷甚至谬误之处,请知情者、亲历者、幸存者以及专家、学者等给予批评指正。

    本书史料和图片主要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供,此外还来源于众多参考图书和报刊,如:《逮捕谷寿夫》和《挫败营救战犯的阴谋》史料来源于《人物春秋》1995年第1、2期合刊《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一文(作者东方明),《女孩之死》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