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7)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武侠世界里拼了几十年的李连杰,在《霍元甲》倾注了很多他对武术的理解和心血,而在这部影片后,他将不会再拍摄纯武术电影。导演于仁泰花了两年时间寻找各门各派的动作精英与李连杰在片中“过招”,届时观众将会看到“高手的真打实斗”。

    2004年,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里,李连杰看到报纸上的一则新闻报道时触目惊心:2003年,中国就足足有28万人自杀!这个数字深深地震憾了李连杰。他想,每个人都有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差不多每个人都会牵扯到10个人的痛苦感受,那么这28万人的自杀就会波及到两三百万人的痛苦不堪,为什么那么多的年轻人要放弃生命?

    放下报纸,李连杰陷入了沉思当中,作为一个电影人,他想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挽救迷途中人,他想起了霍元甲这个英雄人物。

    霍元甲,字俊卿,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生于1869年,祖居天津西郊(今西青区)小南河村,其父霍恩第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拳师。

    据民间传说,霍元甲幼年时身体瘦弱,常受同乡孩子的欺负,经常被弟兄们笑话。霍恩第怕霍元甲有损家风,便禁止他练武,令其苦读诗书。这大大刺伤了霍元甲的自尊心。于是,他便偷着练武,暗中和兄弟们较上了劲。几年后,一位著名武师上门挑战霍家拳法,霍元甲挺身而出,只几个回合便将对手踢倒。霍元甲“武艺高强”的名声也从此传扬开去。

    实际上,霍恩第当年并没有禁止霍元甲练武。据老一辈的武林人士证实,霍元甲身高只有一米六几,但从小体魄强健,抗击打能力和爆发力惊人,属于资质极高的武学天才。少年时代的霍元甲,除了向父亲学习武功外,还打破门户观念,向其他门派的武师学习,练就了一身好本领。

    据史料记载,尽管身怀绝技,霍元甲为人相当低调,只以卖柴和卖脚力为生。他的武功最初只是为防身自卫,后来由于出于侠义之心,经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才为世人所知。不过,真正让霍元甲名扬天下的,还是他几番与洋人打擂比武。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同情维新派的北京源顺镖局掌柜王子斌(人称“大刀王五”)被迫避难津门。他与霍元甲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王子斌在北京遇害。霍元甲与徒弟刘振声潜入京师,取回了王子斌的首级,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一道,将义士身首合葬。

    霍元甲眼见八国联军在北京、天津一带的累累罪行,心中埋下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清政府的愤懑。于是,霍元甲回乡招募武勇,以图报效国家。

    1901年,一位俄国大力士来到天津戏园卖艺,所印传单称:“打遍中国无敌手,让‘东亚病夫’们见识见识,开开眼界。”霍元甲看后拍案而起,立即带着刘振声赶往戏园。戏园管事久仰霍元甲的大名,安排他们在头等席坐定。俄国大力士出场后,先后表演了平卷铁板和扯断铁链。表演过后,他吹嘘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并扬言“欢迎‘东亚病夫’的能者上台较量。”

    闻听此语,霍元甲一个箭步跳到台上,大声说:“我是‘东亚病夫’霍元甲,愿当众与你较量!”俄国大力士怕当众出丑,便通过翻译向霍元甲解释道:他刚才那番话都是夸张宣传,纯属为了挣钱,请不要当真。霍元甲再三挑战,俄国大力士始终不敢出手,最后只得答应在报上承认错误,灰溜溜地离开了天津。

    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张园设擂比武,并在报上大肆刊登广告,自吹自擂,侮辱中国人。当时上海方面苦于无人对敌,便由商界头面人物陈公哲等出面,邀请了霍元甲到上海应战。霍元甲到上海后,奥皮音慑于霍元甲的威名,不敢直接应战,便要求霍元甲先拿重金做赌注,并且在比武中不得使用指戳、足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