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台湾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采,虽大多源于大陆,但风格独特,充满生活情趣。

    我国南方各省,普遍有“端午”(农历五月初五)赛龙舟之俗,相传这项活动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至今仍为我国各族人民所喜爱。台湾同样盛行,每年一到端午(台民称端午节为“五月节”),由北到南,凡临河近海之地,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俗称“扒龙舟”。

    同是赛龙舟,台湾却有许多独特之处:早在赛前一个多月,台湾各地就开始制造大赛气氛,农历四月初一、十五和五月初一,要分别打三次“预备龙舟鼓”,告诉人们:一年一度“扒龙舟”的季节又到了,大家要提早做好准备,故台湾有“五月节,龙船鼓”的谚语;此外,五月初二,各村要召开“龙船会”,商筹有关扒龙舟的具体事宜。台湾的龙舟一般长五丈余,用樟木制成,中央部宽四尺半,高一尺半,舷描龙鳞,色彩华丽,构造精妙。船头妆饰着红三角形的龙舌旗,船尾有长七尺的红三角旗,上书“水仙尊王”和竞赛单位名称。有的龙舟上还搭有各式各样的牌楼,十分壮观。台湾龙舟的形状也特别:江南龙舟“龙首”高昂,“龙颈”既长且高,船身成“乙”字形,而台湾龙舟“龙首”前冲,并无立起的长颈,颈尾稍翘起而已;再有,台湾龙舟下水前要举行“点睛”仪式。据说此俗源于南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画龙点睛”的故事:一次张僧繇于金陵(今南京)安乐寺墙上画了四条龙,栩栩如生,但一直不肯给龙点上眼睛。他说若点上眼睛,龙便会飞走。众人听后都哑然失笑,认为是无稽之谈,谁知他提笔点上其中两条龙的眼睛后,那两条龙果真摇头摆尾,腾空而去。故台湾龙舟制好后,绝不马上点睛,唯恐它真的飞走,那龙舟赛岂不要告吹!鹿港的龙舟赛更特别,赛前要举行“龙王祭”,把参赛的龙舟运到龙山寺广场,请出龙王神像,用块红彩蒙住龙的眼睛,龙角上挂“神灯”、花圈和饼圈。然后点上香火祭拜。还要把龙舟上的鼓、锣、桨、舵等所有比赛用具,一一贴上“神符”;最后燃放鞭炮,抬着龙王神像和龙舟,唱起古老的《龙王歌》,在市街上浩浩荡荡地游行一番,沿街商民纷纷烧香礼拜,观看热闹,仪式结束后,比赛才正式开始。

    台湾扒龙舟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宜兰县礁溪乡二龙村,参加比赛的是两个邻村分别以赖姓和林姓宗亲组成的乡民。比赛次数虽多,但从未决出过胜负,原因是他们不设裁判,起划号令由船头的两位锣手自己商量,双方同意就敲锣下令开赛。可是只要有一方觉得本方起划的冲势尚未把握好,就不肯敲锣,所以常常比上个把钟头,还没比出一回合来;再有,终点处抢旗,也没有裁判,除非实力过于悬殊,不然谁先抢到旗也没个定论。因此,这两村的乡民,每年都认为自己是“冠军”。上、下二龙村虽然只有160多户人家,可是据说这种比赛已有190多年的历史了。二龙村村民坚信,龙船有龙神,如果划输了,会带来恶运。为求平安,上、下村比赛时都十分卖力,志在必得。而且他们认为,如果不办比赛,那一年村子一定会出问题,二龙河也一定会淹死人。故而比赛格外激烈,据说以往要连续比赛六天,现在已缩短到只有一天了。届时,要放水灯、请戏班演平安戏,热闹非凡。

    台湾扒龙舟之俗,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由当时的台湾知府蒋元枢在台南法华寺的半月池主持比赛。难得的是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旧俗下,参加比赛的竟然大部分是妇女,故而盛况空前,影响很大。但是宜兰二龙村的龙舟赛却从不让妇女参加,因为他们相信有“龙神”在,所以妇女们甚至连靠近龙舟都不准。如此看来,不能不说200多年前的那位“蒋知府”算是相当开明的了。

    “荡秋千”是台湾民间最具特色的体育活动,每逢闰年农历三月初六武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