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几百年前,当大陆移民背井离乡渡台谋生时,台湾还是个瘴疠流行、蟒蛇出没、台风肆虐、荆棘丛生的“蛮荒之地”,无论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异常艰苦险恶,每前进一步均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拓台先民很需要某种精神的慰藉和寄托,更企盼借助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给自己予保护,于是乎各种各样的神祇崇拜便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现存的加以利用(如大陆祖籍的“守护神”),没有的便创造出来(如许多台湾特有的神明),神祇愈来愈多,修建的庙宇也就愈来愈多。可以说,台湾的每一座古老庙宇,都是拓台先民当年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历史见证,记录着他们欢乐与辛酸的历史!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台湾神祇虽多,但大都可归类于儒、佛、道三教派。这些教派无不传自大陆,它们传入台湾后相互影响,彼此融合,如今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加以严格区分了。如台湾的道教多把佛家的观音、地藏、清水祖师、定公佛等为其祭神;同是关羽,儒教称为“文衡圣帝”,道教称为“翊汉天尊”,佛教又称为“盖天古佛”
台湾宗教信仰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极富“人情味”。神明们不仅“地位”不同、“技术专长”五花八门、遍及三教九流、有亲属关系和家庭生活,而且各有不同的性格和喜怒哀乐,“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简直毫无二致。据说土地公的夫人“土地妈”就因为“人缘不好”,经常惹土地公生气,所以台湾的土地庙一般都不配祀土地妈。而保仪尊王却特别爱他的夫人(尫妈),据说祭祀巡行时如果把他夫人的神舆排在后面他会生气发火,于是只好打破“男尊女卑”的界限,把保仪夫人的神舆抬在前面。
嘉义县水虞厝地界有一座“牛将军庙”,庙中供奉有一尊神牛塑像。民间传说,当年郑成功令其部众在此地垦荒,赐给他们八头水牛,这些水牛鞠躬尽瘁,相继劳碌而死,为了纪念这些劳苦功高的水牛,人们便立庙祭祀。至今当地人每天还按时在神像前供奉一捆青草、一桶清水,生怕它们饿着、渴着。当地居民说,他们常可看到有“神牛”在田间出没,帮助农人踩烂播种前的水田,吃掉田间的杂草云云。你看,就连人与牛之间,也同样充满了温馨之情!
台湾还有崇狗祭狗的习俗,即将狗当作神明建庙立像加以祭祀。南投营北里有座“七将军庙”。传说清初乾隆年间,南投草屯一带,为解决耕田用水问题,从福建漳州请来六位技工,帮助挖掘一条隧道。六位技工饲养有一条狗,平时总是跟在他们身边。一天,这条狗突然从隧洞里跑到外面狂吠不止,随后又钻入隧洞内。不久只听到洞里“轰”的一声巨响,六位工人和狗一同葬身于隧道。原来狗本想跑出来叫人救助它的主人,不料没人响应,于是它甘愿回洞与主人一同殉职。后来人们从隧道中挖出了六位技工和狗的尸体合葬,建庙祭祀,称为“七将军庙”。每逢农历七月初七或七月十五日,举行祭典。
据调查,台湾的狗神庙除七将军庙外,另有嘉义市“十九公庙”、嘉义县鹿草乡的“圆山宫”、台中县大里乡的“七将军庙”和云林县北港镇的“义民庙”五处,其传说都充满了人与狗之间的情义。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