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究竟为何会放掉到嘴的肥肉?
答案其实很简单:他累了。
当时曹操身边的参谋如刘晔、司马懿等人,都建议他应该趁刘备立足未稳,一鼓作气掀掉巴蜀这个新巢,但曹操最终还是放弃了,他留下一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得陇望蜀”这句成语就是打这来的)的千古之叹后,带着主力人马班师回到邺城,留下都护将军夏侯渊、平狄将军张郃、平寇将军徐晃等镇守汉中。
曹操这一叹,也叹出了人类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
正如台湾的柏杨先生所说,如果自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算起,曹操带兵驰骋疆场已经三十年了,奋斗了三十年,曹操不过才稍稍安定了中国北方,况且政权尚不稳固。三十年的南征北讨,即便是铁打的身躯也会磨损,更何况是血肉之躯呢?
当时刚满六十岁的曹操,看到刘备、孙权渐渐站稳脚跟,大概已经感到一统天下无望。他或许曾在夜深人静时,看着自己枯老的双手,扪心自问:“这么多年来,我究竟做了些什么?我的人生满足了吗?是否还有遗憾?”
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曹操就像是个老小孩一般,在权力与排场的游戏中打滚。他自封了魏王,设置了相国和御史大夫,让曹丕当了太子,女儿则是有汤沐邑(收取赋税的私人领地)的公主。他在头冠前挂上十二道冕旒,交通工具换成六匹马拉的金根车,两旁悬的是天子旌旗,出门用天子专用的交通管制。
此时的曹操,已不在乎他版图的大小,也不在乎众人的目光了,他只想喘口气,好好享受这用三十年的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
当然,离开了汉中,并不意味曹操从此毫无作为。为了压制刘备向北发展,曹操下令将汉中与巴郡的居民迁移到长安三辅地区,而这个艰巨的任务则由张郃来负责。
张郃是冀州河间人,原本为韩馥麾下的军司马,后来跳槽到袁绍集团,官渡之战时又转投曹操阵营。建安十六年起,张郃便与夏侯渊、徐晃组成“征西三人组”,一路从潼关、长安、陇右、汉中打下来,累立大功。
当时大巴山区北部都已在曹魏的掌控之中,但张郃并不因此而满足,他大胆地向南进军,将所掳获的人口逐渐北移,他的目标是板循古都宕渠,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渠县。
张郃的入侵,很快便引来巴西太守张飞的反击。
张飞下令封锁干道,与张郃形成对峙,双方僵持了近两个月,张飞首先打破僵局,亲率精兵一万多人,从山间小道瓦口主动出击。结果张郃大概是因为不熟悉地理,将军队带入狭窄蜿蜒的山道中,张飞纵兵攻击,魏军首尾无法相济而惨败。张郃仅带着十几人弃马爬山,从小道狼狈逃回南郑。
本战中张郃军的阵亡数字并不清楚,但一举打败五子良将(所谓“五子良将”,指的是曹操麾下的五员大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类似《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之一,本战可以算是张飞军事生涯的代表作。
据说张飞本人对此也颇为得意,在渠县附近的八濛山刻石记功,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八濛山铭”或“立马铭”,为书法名帖之一。不过“八濛山铭”的摹本自明朝之后便已失传,因此究竟铭文是张飞所刻,或只是后人的附会,也就无法分辨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张飞绝非文学作品、戏曲作品里所描述的那样,只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嗓门粗大的猛男,而是一个于书法绘画之道有着不错造诣的全能型将领。
黄权、张飞对曹军的接连获胜,不仅缓和了巴郡局势,还起到了稳定整个刘备集团军心的作用。对于刘备来说,曹操的部队已不再是所向无敌,他属下各军都有和曹军独立作战的能力。
刘备身旁的智囊团,也看出了曹操正逐渐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