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商业化正处于过激和无序状态中关于文化生态的问题,我觉得其实这更适合于政府官员或者学者来谈,我冒昧来谈一点个人的感想。确实,一个国家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化是否强大来考量的。文化是否强大和我们的文化生态有着重要关联。
文化生态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论述,比如文化管制、文化自由度等等,这都是文化生态的重要方面。我想今天谈两个我感触比较深的问题,第一个就是文化的商业化问题。
文化的商业化,这些年谈得比较多,谈文化生态就不能不谈文化的商业化问题。如果我们把20世纪算作一个大工业时代,把21世纪算作信息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我觉得时代的变化使我们的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变化。
大工业时代的文化是围绕着生产展开的,围绕生产展开的文化比较强调社会意志、团体意志和团体道德,它更多的是为了教化的功能而展开的。在全球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文化是围绕着消费展开的。围绕消费展开的文化更多地与休闲娱乐和个人意志的张扬相关联。
在我看来,只要是文化,就一定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活动的理想和目标应该是情感的升华、净化和丰富。但是,我们看到,现在以娱乐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的商业化,正处在一种过激和无序的状态中。
对电视剧而言看重的是收视率,对电影而言是票房,以它们的高低多寡来定生死,定荣辱,这等于把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的缺点从部分推到了极端。文化本身的内容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形式和噱头;质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推广它的平台和营销的手段。我们看近几年文化的潮头人物,我说的文化是广义上的文化,这些人及他们引起轰动的产品都不是文化含量很高的,而是赖于它强大的宣传炒作平台,化平庸为神奇,甚至化腐朽为神奇。这对文化长远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长远的发展,是没有太多好处的。
我们讲讲电视剧。
从事电视剧行业的人都知道,现在大家的脑筋都不是动在创作方面,首先想的是选材,什么题材好卖就拍什么;其次是演员阵容,无论这个演员是否适合这个角色,只要他有收视号召就一定是重金约请;再下来是炒作,吸引观众。
现在,电视台把收视率放在了决定一切的位置,绝大多数档期都是以收视率的高低来定价格的。收视率这个东西其实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前阶段电视剧《亮剑》的收视率很高,这首先是由于它是军旅题材;第二是因为它放到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这个平台来播,因为这一时段的收视主流群体是中老年人和干部,如果把它放到央视八套,这一以年轻人和追求纯娱乐为目的的收视群体的频道上来,他们对《亮剑》这种题材就不一定有兴趣,收视率马上就会下来。
收视率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尼尔森和索福瑞的收视率统计方法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相差很大。现在,在北京装有5000个收视率的统计器,这和欧美家庭每户都有收视率统计器是不一样的。就好比我们今天有一万个人来听讲座,从中找三个人,其中两个人说海岩今天讲得不错,能不能就得出有66.6%的听众认为今天海岩讲得不错这个结论?但就是收视率,这样不“靠谱”的东西坐上了中国电视文化总裁判的位置。可见,我们文化的商业化到了多么缺乏理性的程度。
再说电影。近两年来,商业片的质量和它宣传炒作的程度是不成正比的。大家觉得艺术片肯定都是讲艺术的,但其实几乎大多数的艺术片都有着精密的商业策划。
投资艺术片的人之所以不投资商业片,完全是出于商业的考虑。因为中国每年有几十部外国大片引进,加上一些国内的大制作商业片,一年一共52个星期,艺术片很难排上档期。所以有人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