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西和美加净,曾是中国本土的两种“优势”品牌,它们在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到国际经济的进程中,纷纷遭遇了被国外日化巨头“收购”的命运,现在我们看到,一个遭到伤害后二次“再嫁”,一个沉寂十年后发出了要复兴老品牌的豪言,昨日的辉煌已经远去,它们未来的命运将会怎样,我们关注着,下面两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其作了分析,分析的结果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些许解读它们命运的信息。
与那些被称为“本土品牌杀手”的跨国公司相比,欧莱雅显得十分与众不同——被收购的本土品牌不仅不会遭受雪藏命运,相反,它还能够借助欧莱雅的多品牌大船驶向国际化海洋。这一切完全缘于欧莱雅集团CEO欧文中·林德赛最擅长的品牌经营之道——在全球各地收购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品牌,经过欧莱雅的国际化包装和研发支持,使之成为全球化品牌或某地区的领导品牌,例如著名案例“美宝莲·纽约”。
这个被誉为“品牌收购兼包装专家”的公司,如今正在演绎一个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故事。2004年1月23日,欧莱雅全面收购了科蒂集团(Coty)旗下的中国彩妆及护肤品牌羽西。一年多之后的2005年4月22日,欧莱雅在上海高调推出羽西品牌易主后的全新产品,并勾画了羽西品牌国际化的美好前景。
羽西品牌创始人靳羽西女士对此连连评价说:“这次,我嫁对了。”
1907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合成染发剂的法国化学家欧仁·舒莱尔创办了欧莱雅公司。历经一个世纪的努力后,欧莱雅已经由一个小型家庭企业跃居成为世界化妆品行业的领头羊。
如今,欧莱雅在中国在中高档化妆品市场已硕果累累:巴黎欧莱雅占据了高档染发市场,兰蔻稳固占据高档化妆品市场,美宝莲牢牢把持彩妆市场,药房销售的薇姿也成为活性健康化妆品市场的领袖品牌,而在这些中高档化妆品的背后,欧莱雅还有一块心病——在中国的大众化妆品市场欧莱雅一直空白。
欧莱雅认为,尽管中高档产品这块市场利润丰厚,但如果要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拓展新的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不同于欧美及日本市场,中国市场庞大、消费梯度很多,大众化妆品部分的市场份额最大,而价格因素制约了消费者的购买方向。
2003年,欧莱雅开始实施价格策略,旗下的美宝莲的价格平均降幅在10%-30%之间,这一举动使得美宝莲获得了更多的顾客,品牌知名度也大大提高。在美宝莲的带动下,2003年欧莱雅集团在中国的销售较2002年猛增69.3%,全年销售达到1.59亿欧元,比刚刚进入中国的1997年增长824%。
美宝莲的成功降价让欧莱雅坚定了在完成高端市场的布局后必须将眼光瞄准了中国的大众化妆品市场的决心。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说:“中国的大众化妆品市场潜力巨大。”
而成熟的本土大众化妆品品牌自然成为欧莱雅的猎物,2003年12月初,欧莱雅收购了中国本土成功大众化妆品品牌小护士,45天之后,欧莱雅又抢在竞争对手宝洁之前完成了对羽西的收购。
毋庸置疑,羽西是一个运作十分成功的本土大众品牌——凭借靳羽西女士的成功运作,许多人一直以为羽西的身份是国外品牌,并对该品牌拥有很高的忠诚度。
收购羽西后,欧莱雅不仅丰富了产品线,而且也能利用自身资源实现本土品牌销售渠道与其现有渠道的互补——中国的销售渠道昂贵且复杂,而羽西却有着中国250个城市800个柜台的销售渠道。
更重要的是,欧莱雅宣称自己是一个制造美丽的公司,收购羽西正体现着它对于美的理解。“我们从不认为美在世界上只有一种模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