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于启蒙教育的一本叫做《增广贤文》的书里,有一句话说“易涨易退山溪水”,看来只有亲身体验过山中水的山里人才有如此的感受。尤其是南方的山地,因植被相对丰厚,雨量比平原一般要多三至五成,眼看着晴空万里,一阵山风掠过,顿时山峦峡谷便乌云密布,云至雨来,那雨就如同一块巨大的帘子,由山风那无形的巨掌拉着,在山川里狂飙乱舞。雨水顺着无数条沟壑,汇集到最低的峡谷里,刚才还唱着欢快的小曲的小小溪流,瞬间便会变得粗暴凶猛,来自各个峰峦的水流,挟带着枯枝败叶,像一头发怒的困兽,一路横冲直撞,自山中直冲而下,又一路收容着各个山头的恶浪,这支势力越发汹涌的队伍,奔驰到山势平缓处,已是浊浪滔滔了。
如果不是山里人,谁也不会相信这些温驯的小溪,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翻脸,集结这么多洪水。但退水也快,待雨停了,风住了,万马奔腾向远方,一俟安静下来,小溪顷刻间又变成了涓涓细流。像一个爱哭的女子,刚才还涕泗横流要死要活,只要听到一句好笑的,马上会破涕为笑。
这是千万年来频频出现在山里人面前的景观,于是被古人准确地描述为“易涨易退山溪水”。
这绝不是司空见惯的日常表演,不是山民们坐在自家屋里或岩头下躲雨观看的风景。哪怕是一个在山里活出一百岁的老人,也无法估量某一场雨能酿成怎样的灾难。这些肆虐的山水,会直接撕裂溪谷两岸的田土,将庄稼卷进枯叶朽木中一并送到远方。山水还会造成山体松软,形成大大小小的山体滑坡。没有哪一场暴雨不吞食山田土地、房屋乃至人和牲口的。每逢山雨骤至,便是山民们提心吊胆之时。山地里可以称得上“山洪”的大雨,一年中少也要发五六次或者上十次。
平川里的大河边,应运而生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职业,叫做打捞“大水渣”。这些被称作“大水渣”的东西,便是被“山洪”冲刷而来的房梁、楼板、床铺、柜子、活羊、死猪、死人……每一场大雨降临,必有远处某一个山冲里的山民会不幸遭到洪水的袭击。谁也无法预料哪一条山沟、哪一处山坡会发大水,会发生泥石流。那些捞“大水渣”的,都是自小在河边长大会水性的,他们都是征服风浪的高手,他们有能力将在翻滚咆哮的浊浪中的有用之物捞上来,变成自己的战利品。照说也是应该把这些东西还给那些落难的山里人的,但这不现实,这些东西也许来自三五十里亦或百把里,无法找到主子,有的山里人一辈子没有下过山,除了自认倒霉,不会有人想到那些东西还会存在。
一旦发现了死人,任何一个捞“大水渣”的,都会尽力将其捞上来,好好地给安葬了,并留下石碑、木匾之类的无名印记,日后好让死者的后人来寻找。万一没有人来找了,每年清明节,人们会给亡者烧一份纸钱,不可让那遭难之人在阴间太苦了。
谁也无法制止风雨的来临,谁也制止不了此类传统灾难的的发生。有什么办法来拖延那些洪水的形成,刹刹那恶龙的气势,给人们以防范的余地?人们盼望了千年百代。
山里人怕水甚至恨水,却又盼水爱水。
大水骤然而至溪河爆满浊浪滔天时,令人们恐惧。
待云开雾散风和日丽,山溪又变得轻盈清幽时,人们又无比婉惜地希望她们不要走得这么快,这么彻底。因为人们需要水的时候,毕竟远远大于怕水的时候。
像所有人和庄稼一样,山区的人和庄稼同样离不开水。因地貌的关系,山区人对于水的依赖更甚。当千山万壑中的水经无数大小溪流送到远处的平原时,已经是滔滔江河,江河以其蕴蓄之丰,就是百年未遇的大旱,也不能使她们形容枯萎,她依旧能滋润大地。就是常常断流的黄河,人们还可以通过打井,从她宽阔的河床下找到水。
山区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