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84年,在广东顺德的容桂镇,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潘宁以零件代模具,用汽水瓶当试验品,凭借手锤、手锉等简陋工具和万能表等简单测试仪器,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打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双门电冰箱。那一天雷雨交加,他独自一人冲进大雨中号啕大哭。

    潘宁是容桂镇工交办公室的副主任。当时的广东城镇开办企业成风,其中很多能人都是乡镇基层干部出身。他们是当地观念最超前的人,更关键的是能够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潘宁造电冰箱,在技术上靠的是北京雪花电冰箱厂的支援,在资金上则是由镇政府出了9万元的试制费。所以,这家工厂成了“乡镇集体企业”。这一产权归属最终决定了企业家潘宁的悲情命运。这年10月,珠江电冰箱厂成立,电冰箱的品牌是“容声”,潘宁出任厂长。

    企业初创时期的艰辛可以想见,那个时候的乡镇企业还颇受人歧视。潘宁到当年北京最著名的西单商场推销电冰箱,一位科员跷着腿问他:“容声是咋回事呀?是啥级别的?”潘宁说:“我们是乡镇企业。”那位科员当即下了逐客令。1986年,潘宁想请香港影视明星汪明荃代言电冰箱广告。因为汪明荃是全国人大代表,广告要播出需请示上级,结果报告打上去,如石沉大海。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则广告只能在地方电视台播出,却上不了中央电视台。

    这些身份的歧视和制度性的打压,并没有给科龙造成致命的困扰。就跟当时所有的乡镇企业一样,潘宁和他的团队反倒增强了竞争能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知名的电冰箱企业都是靠引进生产线起步的。与潘宁同年创业的张瑞敏就是靠跑部委,引进了最后一条“指标内”的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线,才把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工厂救活的。最夸张的是,有9家企业向意大利梅洛尼公司引进了同一型号的阿里斯顿电冰箱生产线。在那几年,国内先后引进了79条电冰箱生产线,从而引发了一场电冰箱大战。在这些电冰箱工厂中,珠江电冰箱厂是身份最为低微的一家,然而其却靠新颖的款式、上乘的质量以及灵活的营销策略而崭露头角。潘宁尽管不是专家出身,却视质量和技术进步为生命。他请汪明荃代言广告,策划人员苦思了一大堆花哨的广告词,最后他圈定的却是最平白的一句:“容声容声,质量的保证。”

    到1989年前后,珠江电冰箱厂的装备和规模已经不逊色于国有企业。这年冬天,《经济日报》记者在对珠江电冰箱厂的采访笔记中惊讶地写道:“这家位于顺德容桂镇的乡镇企业拥有固定资产8000万元,进口设备占45%,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都不具备如此好的条件。该厂的原则是:谁的最好就买谁的。整条生产线长达6公里,全由欧美、日本最好的设备配套组成,这又是许多大中型企业望尘莫及的。”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容声电冰箱成为最知名的家电品牌,在全国市场上,则形成了“北海尔、南容声”的双雄格局。

    在公司初创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珠江电冰箱厂的发展壮大与顺德地方政府的全力扶持是分不开的。

    当时的华南地区,领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地方政府对乡镇企业的扶持不遗余力,因此,带来了“镇镇点火、村村冒烟”的繁荣景象。在所有市镇中,顺德、中山、东莞、南海因经济最为活跃而被称为“广东四小虎”。顺德位居四小虎之首,其对科龙的全力扶持堪称典范。有个例子一直被人津津乐道:20世纪90年代初期,潘宁要扩建厂区,但是容桂镇上已无地可征,镇领导摊开地图,仔细盘算,最后决定炸掉镇内的一座小山,将之夷为平地,让潘宁建车间。有记者对此感慨不已:“若其他地方政府都能这样替企业着想,哪有经济发展不起来的道理?”于是,他的报道用了“可怕的顺德人”作为标题。

    由于政府的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