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勒尚善:“若岳州可取,即速进兵,如势有未便,不宜轻动。”尚善接到行文,立即回奏:正准备攻岳州的战具,岳州的吴军也加强了防御措施,部署周密,无懈可击。所以清军打算转移进攻路线,只是担心正值雨季,江水泛涨,营垒前后,都被水包围,而且双方船只相距很近,荆河口则在清营后侧,吴军又占据上游地段,不免令人担忧。他们想暂停进兵,以等待时机。

    康熙帝同意了他们的意见。原令湖广总督蔡毓荣率兵前去增援,现仍回荆州待命。康熙帝指示:岳州卒难攻取,若不速取长沙,恐怕叛军又增强守备,先令分兵留守要害,速取长沙。

    清军统帅岳乐提出,宜先剿除江西叛军,无后顾之忧,然后分防险要,率师前往。康熙帝的态度很坚决,夺取湖南,速灭吴三桂,刻不容缓,不能有任何动摇!是时,清“大兵全驻荆(州)、岳(州)”,正待发起总攻击。

    清军势猛,吴三桂也不是吃素的。

    一是在岳州、澧县水陆要冲地带部署重兵,阻击江北的荆州清军,使其不得渡江。

    二是由长沙分兵,进入江西,力图打通与福建的通路,与耿精忠部会合。吴军连续攻取袁州、萍乡、安福、上高、新昌诸地。吴三桂命在长沙城外,筑木城为护卫,加强此城防御。康熙帝闻讯,急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统帅入江西,先后攻克上高、新昌、东乡、万年、安仁、新城诸县,再克广信、饶州。吴三桂女婿夏国相坚守萍乡,清军久攻不下,双方在江西打起了拉锯战。

    康熙十四年五月,吴三桂从常德赶往松滋,亲自部署并指挥作战,他调来大批战船,布置在虎渡河(今仍名,属湖北省境)上游,直逼荆州清军。吴三桂在实地观察后发现,荆州城地势较为低洼,城南门外五里即长江。他突然心生一计,准备决堤以江水淹没荆州。不过清军在东、南、西三面皆筑有长堤,决堤之计并无十分把握,且一旦荆州被江水吞没,死的不仅仅是清军,更多无辜百姓也会枉送掉性命。吴三桂本无意渡江北上,消灭荆州清军,少一些军事上的压力,本是好事,可若是让众多无辜百姓遭殃,则负面影响太大。权衡再三,此计划未实行。

    此计不成,又改用声东击西之计。他亲赴松滋指挥,摆出一副要大举进攻的架势,以吸引荆州的清军主力,暗地却派出岳州的部分精锐,进据宜昌(湖北宜昌市)东北的镇荆山,与王会、杨来嘉、洪福等,一起攻湖北的谷城(今仍名)、郧阳(郧县)、均州(郧县与均县之间)、南漳(今仍名)等地,目的是打通西北之路,与王辅臣合兵。但因清军贝勒察尼部的拼死阻击,此计未能成功。

    吴三桂的攻势虽未成功,却让清军统帅感到心惊胆战,他们再次向朝廷求援。

    但这一次,皇帝没有再信他们的一面之词。礼部员外郎王诏于康熙十三年三月随从顺承郡王勒尔锦到了荆州,参赞军务。他来此快两年了,对于此地的形势也已了然于心。他给康熙帝上了一道密折,说明了前线的真实情况。

    康熙帝读此密折,勃然大怒,下旨严厉责备。并命令驻池州署副都统苏郎率蒙古兵一千至武昌,留下四百人,再抽调驻兵四百,共足一千人,速赴荆州。安亲王或由宁州入湖南,或由袁州进长沙,两者任选便宜而行。

    没过几天,勒尔锦又急报:吴三桂在松滋县北山又添设了四营兵马,沿江一带,“贼船日增”,恐水陆齐犯荆州、彝陵。康熙帝紧急指示:荆州、彝陵等处,“关系紧要”,除了留兵防守襄阳、均州、南漳等处,由察尼率领余军“速赴荆州”。

    八月末,吴军又调来万余人,增强松滋,荆州方面清军倍感压力。康熙帝担心吴军强攻渡江,以致荆州不保。他下令抽调进攻岳州的部分清军回师荆州,又命驻山东兖州的护军统领查汉太,率全部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