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历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乱”,我们只谈到两藩,还有一藩呢?

    好,回过头盘点一下。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他并未动兵,但不动兵,不等于不动心,他始终关注着外部的局势。而包括清廷在内的各种政治势力,也密切地注视着他。

    尚可喜对撤藩也是不满的,不过他和耿经忠一样,对被撤藩后的个人命运,倒并没有太多担忧。因为实力与能力的关系,他们和吴三桂并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不太会有失去兵权后,被除掉的危险。

    当撤藩的旨意传来时,虽然不太痛快,但尚可喜还是让属下打点行装,准备回老家养老。吴三桂一起兵,康熙帝就下令停止撤藩,于是尚可喜留在广州待命。

    吴三桂起兵之时,派人专程前往福建、广东,策反两藩。耿藩与尚藩的态度却很暧昧,先前他们可是一样和吴三桂骂娘的,现在却不做声了。吴三桂心中暗笑,出头鸟让我当,有了好事,你们再分享,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后来耿藩迫于压力,加入了吴三桂阵营,而相对太平的广东,尚可喜却始终在观望。

    康熙十三年四月,他更是把吴三桂的来使和约他起兵的书信,一并解往北京。康熙帝很感动,当即批示,予以嘉奖。并通知兵部,等事平之后,再行重赏。在广西孙延龄、福建耿精忠叛清后,尚可喜再次表态,跟这帮逆贼一刀两断。

    尚可喜与耿精忠是儿女亲家。耿精忠是尚可喜长子尚之信夫人的哥哥,而尚可喜次子尚之孝的女儿又是耿精忠的儿媳,两家人的关系应该是很密切的。加上后来孙延龄造反时,在布告四方的檄文中,为了扩大影响,用了“三藩并变”这样的描述,尚可喜觉得很有必要为这些事,向朝廷表白一番。他写道:“孙延龄伪檄有‘三藩并变’之语,闽省又倏告变。臣与耿精忠本系姻娅,不能不踧踖于中。窃臣叨王爵,年已七十有余,虽至愚极陋,岂肯向逆贼求功名富贵乎?唯知捐躯矢志,竭力保固岭南,以表臣始终之诚。”

    尚可喜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做法,和他自身的情况有密切关系。他此时已七十多岁,俗话说的好,人活七十古来稀,在那时七十多岁的人算是非常长寿的了。这么大年纪,说句不好听的,还能活多久,根本没有定数。从常理讲,一个快要OVER的人,还会想到什么荣华富贵,想到去造反吗?

    尚可喜与吴三桂都是老辣之人,吴三桂的老辣,体现在他反清这件事上,而尚可喜的老辣,则体现在不反这件事上。

    吴三桂是不得不反,而尚可喜是不得反。为什么?老尚跟着清军打了几十年的江山,清廷的综合实力,汉人政权间的钩心斗角,他是了然于心。别看吴三桂现在闹的猛,但他带给尚可喜的不是希望,而是回忆。清廷关外苦寒之地建立起的一支小政权,为何多年后,竟然能夺了大明江山?汉人并不是让满人打败的,而是让自己打败的。

    如今的一幕,与南明时期何其相似!你方唱罢我登场。清廷取得江山,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必然。尚可喜坚信这一点,所以他不想反。他坚定地站在清廷一边,相信自己虽然会受到吴三桂的军事威胁,但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丢了藩地。原本就是要撤藩的,这些地盘丢了也没啥。只要忠于大清,全家还能有个好归宿,这便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尚可喜的忠诚(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是聪明或圆滑),在此非常时期,足以让康熙帝感动不已。他对兵部官员说:平南王尚可喜奏请调遣官兵保固疆圉,忠诚显著,深为可嘉。两广一应军机调遣,及固守地方事宜,著尚可喜与总督金光祖同心同力,务酌万全而行。

    与吴三桂翻脸,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尚可喜虽老矣,却并不糊涂。他感到自己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恐怕难以应对以后的诸多变故。他想让儿子提前袭封他的王爵,主持军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