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10)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有关撤藩一事,其实朝廷内,绝大多数官员都持反对意见。之所以反对,有部分原因,在于吴三桂每年的贿赂起了作用。但这并不是根本因素,对于那些有见识有见地的大臣来说,这么多年,他们对吴三桂还是了解的。此人并无谋反之心,他并不想当大BOSS,唯一的想法,就是当个能主宰自己及家族命运的打工皇帝。

    对于康熙帝的撤藩决策,大臣们委婉地提出了反对意见。意见归纳起来有两点:一、吴三桂多年来,确未表露出谋反之心,且以他的年纪,此时造反可能性已不大。二、吴三桂最看重的儿子及孙子,都在京中为人质,他要谋反,无异于亲手将家人送上断头台,他实在没理由那么做。

    大臣们的判断,还是比较客观和充分的。但康熙皇帝年轻气盛,容不得在遥远的边疆,还存在着一股近乎独立王国的势力,他撤藩的决心是容不得异议的。

    其实对于撤藩,康熙并非关键,主宰全局的,仍然是孝庄皇太后。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无论是历史资料,还是后来的影视作品,对于这个女人,都是过分拔高了,似乎有将她视作女版诸葛亮的趋势。客观地说,这个女人还是有些分量的,但同时也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她毕竟是一个长期处在深宫中的女人,对外界的情况,她的掌控,还是会有些问题的。

    藩王该不该撤?这一点孝庄的判断并没有错。对于任何一个朝代的帝王来说,近乎独立王国的势力,都是危险且不能接受的。这就好比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引爆。藩王是可以世袭的,就算第一代藩王没有反心,谁能保证其后代不反呢?藩王的势力随着时间的增长,越来越强,消除他们的成本与代价也将越来越高。所以说,孝庄决议撤藩,并没有错,甚至是相当英明。

    但问题是,大方向确定了,具体怎么做,那就是另一个问题。现在撤藩可不可以?可以!但这只限于尚藩与耿藩。无论是从能力还是实力来讲,这两藩与吴三桂都不处在一个档次上。只要吴三桂不反,这两藩哪怕对朝廷再怨恨,也掀不起任何风浪。确切地说,他们即使有反心,也没有反的胆量与实力。吴三桂就像一个风向标,对这两藩,起着决定性的指导。

    既然吴三桂只想做打工皇帝,那么只要不涉及他的根本利益,其他打工的,老板怎么办,吴三桂是不会有兴趣管的。在他心中,对于尚藩与耿藩,撤藩并不算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收场。只要朝廷给足这两藩面子与赏赐,那么对于吴三桂来说,清廷这个老板,就还算是一个合格的老板,并不会对他有太多的触动。

    吴三桂并不糊涂,他很清楚两藩的撤销,无异于剪除他的羽翼,降低他的影响力。但毕竟只要自己没被撤,以他的实力,还是完全可以把命运掌握在手中的。朝廷的疑虑,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抱以理解的。完全保住三藩,他并不抱希望,已做好了尚藩与耿藩被撤的准备。当尚藩、耿藩与他联络,探听其口风时,他也只是劝其借着撤藩这个档口,尽可能多提一些条件。

    吴三桂是想过太平日子的,清廷也是认为,他是想过太平日子的,但目标一致,并不表明道路一致。

    吴三桂想得很清楚,我不造反,只过太平日子,前提是,我的命运能够得到保障。这个保障是什么?就是藩地、兵权、行政权、财政权。说到底就是,老板您能给我一块地方,我吴三桂虽然青春不在,但还得我的地盘我做主。

    而清廷的想法是什么?撤藩自然会让吴三桂心有怨恨,但毕竟他老了,没有青壮年时期的雄心斗志,只要给足他老吴面子和里子(赏赐),他也就乖乖回东北安心养老了。

    吴三桂是老了,但姜却还是老的辣。他并没有老眼昏花,这些年来,那些投靠清廷的大臣将领,最后又被清廷做掉的并不在少数。无非是卸磨杀驴,没有利用价值了,又不放心,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