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6/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果提议作出某种改变,她就会把手一挥说:“那可是孤注一掷啊!”她知道她的烦恼要比她在托词中所说的严重,她也意识到,要摆脱烦恼不能只采取某种权宜之计。她认为整个世界都有责任,因为创造它没有她的份儿,而且是为了反对她;她从少女乃至童年时代起,就对她的地位提出抗议。她得到过补偿的许诺,她得到过保证,说假如她让男人掌握她的命运,就会得到百倍的回报——而她现在感到受骗了。她要控告整个男性世界。怨恨是依附的反面:当一个人把一切都送出去时,这个人永远不可能得到足够的回报。

    然而女人也不得不对男性世界怀有某种敬意;如果她完全处于对立地位,就会觉得有无家可归的危险。于是她采纳了善恶对立说的主张——把善和恶清清楚楚地分开,她的主妇经验也是这样暗示的。一个行动者和别人一样,要对善和恶两者负责,他知道他确立了目标,并将其付诸实现;他通过行动意识到所有的答案都具有歧义性;正义与非正义,得与失都是纠缠不清地混在一起的。但一个被动的人却缺乏这种行动,甚至在思想中也不愿意提出伦理问题:善应当实现,若实现不了,肯定是有人做了坏事,那些做坏事的人应当受到惩罚。女人和孩子一样,也把善和恶简单想像成既共存又分离的存在物;她的这种善恶对立说消除了她作出困难选择时的焦虑,使她心安理得。要在恶和小恶之间作出抉择,非得自己来确定什么是失败、什么是胜利不可——这一切包含着极大风险。对于这个信奉善恶对立说的人来说,好麦子和莠草的界线截然分明,人们只能除掉莠草;灰尘本身应当受到惩罚,清洁意味着完全不脏;使房子清洁就是清除污垢和垃圾。

    所以女人会认为,“这全是犹太人的罪过”,或全是共济会的罪过,或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罪过,或全是政府的罪过;她永远反对某人某事。在反对德赖弗斯的人当中,女人甚至比男人还不留情。她们并不是总能知道什么地方可能会存在恶的本原,但她们期望“好政府”能够像她们清扫房子里的灰尘那样把它给清除掉。对于热情拥戴戴高乐的人来说,戴高乐就是清扫大王;她们认为他会拿着鸡毛掸和抹布用力擦洗,使法国变得“清洁美丽”。

    但是这些希望仅仅是针对无法确定的未来。眼下恶仍在不断地侵蚀着善;女人既然无法下手攻击犹太人、共济会和布尔什维克,就只好到处找个能够负责的人来,以便可以具体地发泄她的义愤。丈夫是她最喜欢挑选的牺牲品。他是男性世界的体现者,男性世界通过他对她进行管理和欺骗。他以世界为己任,如果出了什么差错,这是他的罪过。他晚上回家时,她向他抱怨孩子。店主、生活费用、她的风湿病、天气,想让他也觉得这些该谴责。她对他常怀有一种特别的不满;但他有罪首先因为他是一个男人。他很可能有病在身,有他自己的心事(“那是另一回事”),但是他拥有她常感到不公正的特权。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她对丈夫或情人所怀有的敌意,倒使她依恋于他,而不是疏远于他。一个男人若是开始憎恶妻子或情妇便想离开她,但女人却想让她所根的男人呆在她身边,以便能让他付给报酬。反唇相讥不是为了摆脱不幸,而是为了沉迷于不幸;妻子的最大安慰是装扮成殉道者。生活、男人都把她征服了:她要反败为胜。这就是为什么她要像小时候那样让自己痛痛快快地大哭大闹的原因。

    当然,女人好哭的癖性基本上是由于她的生活是建立在无力反抗这一事实上的;不过这种看法无疑也是正确的:从生理学上来看,她的神经控制力不那么如男人,她受的教育也会让她毫不犹豫地自我放纵。教育或习俗的这一影响的确很明显,例如以前像本杰明·贡斯当和狄德罗那样的男人,就常常泪如泉涌,而后来男人不再流泪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做法过时了。但最重要的是,由于女人从未真诚地接受过这个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