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古罗马小赛列克曾说:“对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1993年上市之后,准备开动马达冲锋的何享健却发现把握方向的“罗盘”似乎丢了,至少指针已经模糊不清。还是当初那个一变革就见效的美的,熬过“千年的风霜”,外界“涛声依旧”,美的却不能“重复昨天的故事”,不能登上“高速增长”这条“客船”。在企业界,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遭遇天花板”。

    按说,美的不可能遭遇这种状况:1994年,美的主营业务增长近6成,建成了全国性的销售网络。在此情况下,何享健于1995年推行在当时绝对前卫的“年薪制”,年薪最高可达20多万元,公司内部所有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就是在这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激励政策下,美的不仅没有实现高增长,危机却悄然而至。

    1996年,美的空调从行业前三下滑到第七;1997年,美的在上年突破25亿之后大幅下跌到20亿左右,而当年的经营性利润只来自一些投资收益。美的一位管理者回忆:“很多高管都懵了,没想到会出现这种局面,也不知道企业出了什么问题”。何享健则认为:“1993年上市以后到1996年这几年非常痛苦,非常辛苦,企业发展遇到最艰难的时候。”

    正当何享健在分析“剪不断,理还乱”的管理问题时,外部早已流言四起:“美的已经不行了,正出现全面亏损。”“美的内部问题重重,人心惶惶,已经乱了阵脚。”“美的很快要维持不下去了,就要被并购了。”……传播者只告诉人们出了什么事,却说不清楚美的“要出大事”的原因。

    当年在家电行业内关于美的最重磅的新闻要算“美的因效益不佳将被科龙收购”这条消息了。在美的陷入发展倒退的漩涡中时,这种说法很有市场,许多人的态度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多年后,何享健对这则谣言进行澄清:“这是一个误传,实际上是当时政府为搭建顺德家电航母,有意让美的、科龙和华宝三家企业合并,并有意让我出任总经理。当时美的仍是地方政府控股,但这样的‘拉郎配’不是企业行为,三家文化不同、管理体制差异巨大,要整合成一体非常艰难,如果硬要合在一起恐怕三家企业都要倒下。在企业经营中,我很不赞同这种非市场化的合并方式,也坚持不让自己和美的参与。”

    不过,尽管“流言止于智者”,日久不攻自破,可美的的确退出了家电市场的中心地带,所患的毛病还需何享健自己动手术解决。美的究竟得了什么病?严不严重?在何享健看来,此病已“深入骨髓”。

    经过分析,何享健找出要害之所在:“企业大了,整个体制不适应,也是‘大企业病’,体现了高度集权,没有效率,下面没动力,也没压力,没激情。”方洪波也赞同这一看法,他认为:“本质是责任不清晰,权力分配不清楚,有问题不知道谁去承担责任,也没有人负责任,没有人去解决。”

    黄晓明回忆说:“当时公司有1万多人,所有部门都向老板一人汇报,他每天有看不完的文件,签不完的字。”在集权式管理体制中,各部门的负责人事无巨细都要等待何享健的指示,不敢放开手脚干事业。

    美的集权式管理体制表现为从上到下的垂直管理模式。所有的产品由总部统一生产、统一销售,产品负责人既抓生产又抓销售;销售人员既要卖风扇、空调,又要卖新开发的电饭煲。这种方式在民营企业发展早期曾发挥过“船小好掉头”的优势,有利于打造团队执行力,效率很高,但是,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到1997年美的已经有空调、风扇、电饭煲等五大类1000多种产品,集权式管理机制显得呆板僵硬,企业反应迟缓,员工激情受挫,日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在上世纪90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