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是个什么职务?
在深入考察并写作了数部公司作品之后,这个问题很自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而在阅读了本书之后,我更愿意与本书的作者和读者来分享这种思考的成果。
何享健是美的的总裁,在作为创作者之一参与《激荡三十年》一书的过程中,他与众多的广东企业家一起进入过我的视野,也与这些人一样,引起过我的思考。
在中国前30年的改革开放中,有很多像何享健一样的民间创业者,他们本无优势,不应该是企业的创办人或者一把手。但是由于不甘心于原来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可能是农民、社会边缘人、国有企业的工人或者是三无人员。所以奋力一击,投入商海。有的办厂,有的经商,还有的开办皮包公司。总之,生活逼着他们离开了国家为他们设定好的一生道路,为自己挣饭吃去了。
与何享健一起创业的,在中国有很多人。中国的计划经济是以国家高积累为基础,把最大多数中国人从事的农业中的剩余部分拿出来发展工业。在这种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工业门类,因此到了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农民几乎是赤贫。他们其实早就开始自己创业了,因为无论是他们还是基层的农村政府,都必须面临一个找饭吃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使他们有勇气放弃国家的设定,因为在那个设定之下,他们几乎是一无所有的。
但这种勇气并不造就企业家,它只造就挣钱人。很幸运的是,与何享健同期下海的这一批人所遇上的,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人民手中的货币与市场供应的空白结合起来,使这批人很快就获得了富裕的机会。这种机会在早期的中国留下了很多传奇,比如说倒倒国库券、电子表就赚大钱。很清楚的是,早期的机会存在于直接满足市场急迫的需求,为这种需求,市场愿意出高价,甚至接受劣质货。这批人显然不是企业家。虽然他们中有很多曾经被冠上企业家的光环。
而像何享健一样,同期开始创业的还有一大批制造业者。由于广东接受西方文明的机会比较早,国家实施开放政策也比较早,因此西方的器物文明很早地传入了这个地方。仿制是一个自然举动,在中国国内,广东是最具备仿制条件的。因为早期有大量的农村务工者流向广东,他们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之低,使广东有大把的机会,只要结合上资本,有人投资,低成本地复制西方产品,把它销到内地去,就有钱赚。这是广东的第二个机会。这同样也不造就企业家。
所谓的企业家,与以上两种人的区别在于,他从经营企业开始起就致力于持续经营,一步步地建立自己企业的这种能力。因此我们去观察的话,无论从生产还是销售,具有企业家光芒的人,都会从长远来考虑问题。没有渠道,他们会去做渠道,生产不是为某一批产品而生产,而是为在产业中建立自己的地位而生产。没有技术他们会去引进技术,更进一步地会去引进带技术的人。对于一个赚钱的产品,他们会思考,做这个产品除了能赚钱之外,还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是否有助于企业的持久竞争力?能不能在产业中为持续竞争力加分?
只有在这种思索之下,企业才有可能成立。
为什么?很清楚的是,企业的组成,大致由资本品、人和产品组成。生产什么,为什么而生产,是作为一个组织的企业所面临的头等问题。我们说,百行百业,都有可能赚钱。尤其是在中国,由于需求的波动性有很大的一致性,赚取机会钱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大的。比如说,现在的住房热就是需求大量地被集中到住房上来。因此在住房中投入资本品,就能赚到机会钱。
但一个试图持续经营的企业团队不会去做地产。因为这个团队知道,人是有专业性的。在过于宽泛的领域里投入,必然会导致什么都做,什么都二流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