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重大进展。魏伯阳在前人炼丹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探索,他的《周易参同契》是我国最早的炼丹理论著作,被称为万卷丹经之首,在中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对峙、政权纷立的状况。政权的更迭,削弱了文化专制,因而各种思想活跃;空前的民族大融合及南方和边远地区的开发,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的交流;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并在一些方面有重大突破。由于天文仪器的不断改进,天文观测资料日益丰富准确,特别是岁差、太阳和五星运动不均匀性等重大发现和创新,直接影响后世历法的改革。当时历法在若干天文常数上有所提高,北凉赵(匪欠)〔fei匪〕《元始历》第一次打破了19年七闰的旧法,提出600年中221个闰月的新闰周。后来祖冲之在《大明历》中提出391年144闰月的闰周,更为精密。祖冲之推算得回归年长度为365.2428148日,和今天的推算值仅差46秒。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掀起了古代数学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出现了赵爽的《周髀注》,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以及《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祖冲之的《缀术》,甄鸾的《五曹算经》、《五经算术》、《数术记遗》等一批数学著作。这些数学著作大大丰富了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如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不仅对《九章算术》中的大部分算法给出了理论上的论证,同时还创立了“割圆术”等若干新算法;祖冲之在《缀术》中推算出圆周率为:3.1415926<π<3.1415927,这个数值领先世界千年之久。在农业方面,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书中从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和农具、畜牧兽医、食物加工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前我国北方旱地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对后世农学影响很大。这一时期,医药学有了全面发展,以针灸学和脉学的成就较为突出。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所列24种脉象,成为后世脉学诊断的依据。皇甫谧〔mi秘〕所著的《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也是针灸学的经典,它统一了穴位,并具体指明了针刺深度、留针时间、艾灸时间,以及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等等,为普及和发展针灸学做出了贡献。另外,南朝陶宏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刘宋雷斅〔xiao校〕的《炮炙论》、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也分别在本草学、药物的炮制加工和方剂学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祖国中医药体系。此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是出现了大量描述各地州郡和山川的“地记”,还先后出现了几部全国性的地理总志。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以水系为纲,详细记录了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物产、地理沿革等,写下了地学发展的新篇章。由于道教的发展,炼丹术在当时社会上层更加风行,晋代葛洪就是一位著名的炼丹家,他在《抱朴子》的“金丹”、“仙药”、“黄白”篇中总结前人经验,记述了许多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变化,为医药和化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隋唐时期,帝国的长期稳定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使得古代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并走向成熟。隋初的刘焯,针对日月运行的不均匀性,在《皇极历》中首次采用定朔代替平朔,并创立了二次等间距内插法,改良了历法。唐代对天文仪器的改造和大规模的天文观测,为编定更完善的历法提供了更精密的天文常数,其中最著名的是一行为编定《大衍历》而进行的大地子午线的科学测量。在《大衍历》中,一行创立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和计算视差影响的经验公式,并加强了历法内容和结构的系统性,表明我国古代历法体系已完全成熟。天文历法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