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科学技术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也融入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辛勤汗水。但是,直到半个世纪前,世界学术界仍在科学“欧洲中心论”的迷雾笼罩中,完全忽视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这是极不公平的。当然,这和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以及当时我们自身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不够有一定的关系。从本世纪40年代开始,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等人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进行了系统考察,并吸收了中国科技史家的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著作。通过这部巨著,李约瑟等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数千年来积累的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及其对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要是没有这种贡献,就不能有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

    要了解中国古代究竟有哪些伟大的科技成就,为数众多的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无疑是值得认真发掘的巨大宝库。据统计,仅中国古代医药学的著作就有万种以上,数学著作也有上千种,农学著作近400种。这些科技典籍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在天文、数学、农学、地理、化学、物理和工程技术等各个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还留下了许多前人进行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教训。

    科技著作的发展与生产和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使用火、发明弓箭、陶器、农牧业、天文和医药等最早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养蚕和丝织技术,在历史上一直以丝绸之国闻名于世。然而,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都是以“口传身授”的形式流传的,在交流和保存科技知识上受到极大的限制。文字产生后,科学知识和技术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在传播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从仰韶文化时期在陶器上刻划的简单文字中,就发现了数字符号;而在已成熟的商代甲骨文中,则记载了更多的关于医药、地理、天文、农业等方面的科技知识;至于周代的金文,以及《周易》、《诗经》、《尚书》等早期文献中,科技资料随处可见,反映了当时科学技术的水平。但是,在春秋战国以前,文献典籍由巫、史、卜等专职人员掌管,普通人轻易是见不到的,留传下来的更少。因此,当时是否有科技专著,有什么样的科技专著,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科技典籍是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的。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生产关系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使生产得到极大提高,生产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个叫做“士”的知识分子阶层,从而打破了旧的官府对文化的垄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和学术自由的生动局面。在学术争论中,古老的气、阴阳、五行等思想学说也得到了充实和完善,为系统整理科学技术资料提供了有利的工具。由于上述几方面的有利条件,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著作开始大量涌现。在天文方面,当时各诸侯国几乎都有人专门职掌对日、月、行星和恒星的天文观测,并著书立说,积累了丰富的天文资料。其中著名的有齐人甘德的《天文星占》和魏人石申的《天文》,合称《甘石星经》(已佚)。书中测定了金星与木星会合周期的长度,火星、木星的恒星周期等,表明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已向定量化的方向迈进。春秋后期,各诸侯国还普遍采用了四分历,它取回归年长度为365¼日,并采用19年七闰为闰周,标志着我国历法已进入比较成熟的时期。数学方面,在当时世界上领先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传统的筹算制度在这一时期不断得到完善,先秦文献中的记载证明当时已运用四则运算和分数运算等等,那时贵族子弟所受的数学教育就有“九数”之称。一般认为至少在战国后期我国已产生了数学著作,但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