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促使股票价格一泻千里,由升势转为跌势,而且会持续若干时日。试想,如果你只是“跟着感觉走,”盲目随波逐流,你就只能在大家都在抛出股票时也学着出手,要知道这时已经晚了,股票价格很可能降到你买进以前的价格了。因此,“跟着感觉走,”在股价上升阶段就要“连本都赔进去”了。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看好时股价就要下跌”的道理了。

    正因为知此,假如你在涨价时做“空头”,那么,由于绝大多数人都看好,股价会很快下跌,你就可以从中大捞一笔;而假如你在跌价时做“多头”,那么,由于大多数人看淡,股价会很快飞涨,这又是你发财致富的好机会。当大多数随波逐流的投资者,由于出乎意料的暴涨或暴跌而如热锅蚂蚁乱作一团的时候,你却因反其道而行之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益,欣喜之余,是否还有点“趁火打劫”的乐趣呢?当然,你大可不必为此而良心上过意不去,因为,你只不过是选择了你认为正确的正当投资方式而已。

    当然,“趁火打劫”这条计策更多地是应用于对敌斗争中的它见于《三十六计》第一套胜战计中的第五计:“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意思是:趁人家发生火灾效时,于混乱之际抢夺他海财物;两军对垒,只有正义,邪恶之分,所以,当敌方出现困难和危机的时候,趁机出兵夺取胜利。

    “趁火打劫”有两种方式:一是趁火打劫,一是纵火打劫。无论趁火也好,纵火也好,其目的都在于劫夺别人,充实自己。趁火虽然不用自己动手,但行动处于被动。真正的用计者做事应该主动,要别人给自己制造机会,不如自己去创造机会,或制定路线使别人为自己去创造机会。总而言之,用此计者要忍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家的痛苦之上。因为在战争中,如果你以仁义去对待敌人,只能招致自己的毁灭。

    “趁火打劫”的关键在于利用敌方的危机。总体说来,敌方危机来自两方面:内忧和外患。敌军入侵,这是外患;当国内发生天灾、内战、暴乱、奸臣专政时,这都是内忧。敌方出现内忧,我方则可以去占领它的土地;当敌国有了外患时,我们就可以去夺取它的民众和财物;当敌人内忧外患交困时,那么我们就干脆去吞并它的国家。在这方面,我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可称之为榜样。

    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国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争。越军惨败,作为保留越国的条件,越王勾践作为人质,在吴国养了三年马,直到公元前491年,才被释放回国。

    勾践受此奇耻大辱,回国之后发誓要报仇雪恨。他卧薪尝胆,采取各种措施奖励妇女生育,发展耕织,苦练兵马。经过七年的休养生息,越国逐渐恢复了战争的创伤,并逐渐强大起来。在这七年间,曾经有人劝说勾践攻打吴国,报仇,但勾践和大臣文种、范蠡等人考虑再三,认为吴国还很强大,报仇雪恨的时机还未成熟,于是没有动手。

    又过了九年,吴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勇冠三军足智多谋的名相伍于胥因直言敢谏得罪了吴王夫差,被迫自杀身死;接替他的是昏庸贪财,且已被越国收买的伯嚭;吴国的农业连续几年由于干旱而颗粒无收,百姓衣食无着;而昏庸的吴王夫差却仍在大兴土木,他下令建造姑苏台,越王勾践趁机派人送了几根极大的木料去,更增加了工程量,弄得吴国的百姓怨声载道。凡此种种,都说明攻打吴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公元前432年,夫差发兵打败齐国,并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同晋、卫等国会盟。勾践认为,此时吴国国内空虚,攻打吴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亲自率军攻吴,夫差慌忙率军回援,但被打得一败涂地,他走投无路,被迫自杀,吴国就此灭于勾践之手,勾践也一跃而成春秋霸主之一。

    “趁火打劫”应用于军事上,说穿了就是损人利己,但是如果应用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