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70年代初时,茅盾在政治上稍稍有些松动,四届人大代表的证书也送到茅盾手里。但茅盾依旧赋闲,无来访,也无会议,整天无事可做。于是,韦韬便持证去书店买内部读物,如《丘吉尔回忆录》、《赫鲁晓夫回忆录》、《艾登回忆录》等,在读这些回忆录过程中,茅盾也萌发了写回忆录的念头。
茅盾一生,经历的事件,都是本世纪的一些重大事件。风云激荡的20世纪,许多事件,茅盾都是亲身参加者,许多人,许多事,像电影片断那样,在茅盾脑海中闪来闪去,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武汉军校,一二八上海战事,抗日烽火,新疆教书,重庆岁月,一桩桩往事,一件件事情,人来人去,中共历尽艰辛,夺取政权,解放后当新中国文化部长的酸甜苦辣等等。茅盾决心写出自己一生的经历。
起先,茅盾在儿孙们的帮助下,从1975年底到1976年底,关起门来一边口述,一边录音,用近一年的时间,录制了20多盘磁带。对解放后的回忆,茅盾只讲了怎样当上文化部长,1957年随毛泽东去苏联访问等重要事件。
1978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筹备出版《新文学史料》季刊,旨在保存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料。编辑组的同志专程登门拜访茅盾,并希望茅盾写点“文坛回忆”
之类文章。编辑组此时还不知道茅盾已为写回忆录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茅盾一听,爽快地答应为《新文学史料》写回忆录。
五四以来,中国名作家群星灿烂,数以千百计,但个人写回忆录以存世传世,似乎还不多见,特别是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之后,许多人都是视回忆录为望而生畏的东西,不敢冒险动笔。而此时茅盾答应并率先写回忆录,又属开中国新文学史料之先河,茅盾向《新文学史料》编辑同志讲了自己的想法,打算从进商务印书馆写起,重点放在30年代,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来的编辑同志一听,也大喜过望,十分兴奋。当时的《新文学史料》杂志,只能内部发行。而且只发行到那一级。
茅盾开始着手整理史料,动手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但要整理,谈何容易?
已经80多岁高龄,长期患哮喘,左眼几乎失明,右眼也只有0.3的视力。
他想到对自己一生最了解,对自己生平史迹、交往最为熟悉的儿子韦韬。当时,韦韬在部队解放军政治学院校刊当编辑,如果能让他来当自己写回忆录的助手,再适当没有了。茅盾考虑再三,便给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写信,希望罗秘书长同意借调韦韬到自己身边工作。给罗瑞卿的信发出后,茅盾在1978年7月19日又给周而复写信,诉说写回忆录情形:“动手写回忆录(我平生经过的事,多方面而又复杂),感到如果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具体且正确,必须查阅大量旧报刊,以资确定事件发生的年月日,参与其事的人的姓名(这些人的姓名我现在都记不真了),工作量很大,而且我精力日衰,左目失明,右目仅0.3的视力,阅写都极慢,用脑也不能持久,用脑半小时必须休息一段时间,需要有人帮助搜集材料,笔录我的口授。恐已往的经验,从外找人,都不合适,于是想到我的儿子韦韬(在延安时他叫沈霜,也许您认识);他是我大半生活动中以始终在我身边的唯一的一个人了。有些事或人,我一时想不起来,他常能提供线索。我觉得要助手,只有他合适。他现名韦韬,在解放军政治学院校刊当编辑,我想借调到身边工作,一二年。为此,我已写信给中央军委罗瑞卿秘书长,希望他能同意借调。为了尽快办成此事,希望您从中大力促进。……。”
不久,中央知道茅盾将写回忆录,十分支持和关心,于1978年秋,派胡乔木前往茅盾家中,看望茅盾,并代表中央,对茅盾写回忆录表示支持。同时,罗瑞卿也同意茅盾的要求,借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