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司马光《资治通鉴》写汉武帝时代的时候,出场的第一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董仲舒。我们后人读史书,不应该单单读史料,同时也要分析史家对史实取舍时的缘由,毕竟所有的史书在当年都是被当作史学著作来创作的,史家们可从来没说他们只是在记载史料,要是纯粹汇编史料,就该把杂七杂八都呈现出来。

    由此反观《资治通鉴》的写法,毫无疑问,司马光敢于把董仲舒的事迹放在武帝朝的开篇来写,就说明在司马光看来,董仲舒这位儒生对汉武帝时代有着非凡的影响。尽管后世所说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本身存在着争议,但事实上,儒学确实是随着武帝朝的到来而在西汉政坛上异军突起。

    这就注定了儒学将在不久的将来和黄老之术干上一仗。

    硝烟悄悄扩散于窦猗房和刘彻祖孙二人的代沟之中。

    窦猗房和窦氏家族的人无疑都是黄老之术的狂热崇拜者,景帝年间,“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汉书·外戚传》)。然而,窦猗房崇拜的不仅仅是黄老之术,还有权力。

    刘彻登基的时候老太太眼睛虽然早瞎了,精力却还充足得很,手中牢牢攥着权柄,死活不肯撒手。而很不巧的是,此时的刘彻刚好十六岁,十六岁的花季,正是青春期,充满着狂热与躁动。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刘彻执掌了天下最高等的权力,这无疑刺激了他的欲望,让他的内心躁动,头脑癫狂。他需要掌握一种控制他人思想的武器,让天下人和他一起癫狂起来。

    很显然,黄老之术并不是那个顺手的武器。

    黄老之术之所以能登台献唱于西汉初年,主要是因为汉初凋敝的时局。黄老之术的主要特点是“平”,让社会不经波澜,自由、平稳地恢复和发展,这样“与民休息”的做法适合于“灾后重建”。但是反过来讲,这种执政模式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使得整个社会缺乏上升的空间。“重建”之后要“更上一层楼”,这“上楼”的动力不是黄老之术能提供的。

    汉武帝的时代已经有了新的任务,不是发展民生,而是要满足帝国统治阶层不断膨胀的欲望和野心。

    贫乏的黄老治国之术不能开疆扩土,不能威震四海,不能换到西域宝马,那还要它做什么呢?汉武帝这样想。

    黄老之术真的毫无用处、毫无功绩吗?

    其实不然。

    马勇先生在其《汉代春秋学研究》一书中总结了黄老之术对汉初社会的三点贡献:

    第一,令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第二,稳定了社会秩序;

    第三,推动了先秦以来,大的几派思想学说的自由发展。

    黄老之术贡献斐然,特别是在带动社会生产和推进思想发展的层面上,其成就远超秦朝。然而这些贡献在刘彻眼中却一文不值,他根本不在乎,他反对黄老之术是因为他厌恶他的奶奶,而不是发自内心地觉得黄老之术不好。

    儒学在某种意义上被刘彻选为他反抗窦猗房的武器。

    老人家总是不识趣地喜欢守旧,在武帝初年,窦猗房一直用力压制着自己那个不怎么听话的小孙子刘彻。

    窦猗房走上了干预政治的道路,原因是三方面的——她有权力欲;她觉得孙子年纪还小;她充分相信自己的人生经验。

    窦猗房的悲剧在于,她不知道什么叫作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她对于刘彻的管教若在平常人家或许只是稀松平常,然而皇权却给予了刘彻狂妄与野心,在他看来,这种管教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压制,至高无上的皇权被窦猗房践踏得分文不值,这让少年刘彻感到愤怒无比,仇恨的种子从此埋下。

    冲突是窦家人自己先点燃的。刘彻的舅舅田蚡拉来了窦家外戚、当时任丞相的窦婴,二人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