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陈毅提出:二野太苦了,不如二野、三野对调。刘伯承:你陈老总为啥子抢我的任务哟!毛泽东:我可没有偏心啊!

    阳江围歼战充满动人的故事:战斗英雄张玉生一人抓住200多个俘虏。解放军一个班俘敌一个师。两个脚上负伤的战士,爬行着俘虏了30多个敌人。

    白崇禧声东击西发动“南线攻势”,林彪判断失误和陈赓发生分歧。郭天民把给军委的电报写成了批判稿。毛译东致电林彪:照陈赓前提部署。

    广州解放以后,第四兵团诸军继续南下粤桂追歼逃敌。与此同时,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五兵团,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祖国西南边陲,欲彻底消灭白崇禧集团和胡宗南集团。这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最后一次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作战。

    经过渡江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丧失殆尽。残存的连同非正规部队和后方机关学校在内的总兵力仅剩150万。这些部队纷纷退到华南、西南和台湾等地。蒋介石以白崇禧、胡宗南两个集团为骨干,进行在大陆的最后挣扎。

    秦岭、大巴山和武陵山山脉,象一道天然屏障,隔断了川黔与内地的联系;盘根错节的封建势力和遍地林立的军阀土匪,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基础;地处边陲便于取得帝国主义的直接援助。蒋介石的部署是:第一步,以白崇禧集团及粤军余汉谋部组织湘粤联防,阻止解放军向两广进军,作为他部署西南的掩护;同时以嫡系胡宗南集团等扼守天险秦岭、大巴山、武陵山,阻止解放军入川。第二步,白崇禧部退入广西,与四川的胡宗南互为呼应,联络云桂军阀,负隅顽抗。

    为了在整个中国大地上全部、干净、彻底地歼灭国民党军队,中央军委部署:第一野战军出陕甘,解放西北五省(区);第二野战军,直进黔川,解放大西南;第三野战军,南下福建,解放东南沿海;第四野战军,解放中南各省;华北军区,攻克太原,解放华北全境。

    在中央军委作上面战略部署时,曾征求各野战军主管的意见。陈毅提出:“二野太苦了,挺进大别山苦;淮海战役又把老本拼得厉害,不如二野、三野对调,三野去经营西南,二野经营富庶的东南沿海地区。”

    刘伯承首先表示反对:“不行,不行,你陈老总为啥子抢我的任务哟?”

    “我可没有偏心啊!”毛泽东见状呵呵一笑,对中央军委提出这个方案的理由作了解释:“三野的老底于是新四军,过去长期在江南水乡,有江湖作战经验,相比较而言,二野在这方面就差点,三野不仅要解放华东、华南沿海地区,还要跨海作战,解放舟山、金门、台湾等岛,轻车熟路,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49年7月中旬,中央军委发出向华南、西南进军的指示,明确指出对白崇禧和西南各敌,均采取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先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之方针。强调“非从南面进军,断其退路不可”。

    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出击华南、解放广州的战役行动,就是中央军委进军华南、西南整个战略部署的一部分。

    当时,中央军委部署,第二野战军三兵团、五兵团部队,隐蔽前进,先不直接和敌人交锋,待广州解放,迫使国民党政府迁至重庆后,再以大迂回的动作直出贵州,并进占川东、川南,切断胡宗南集团退往云南的道路及其与白崇禧的联系。中央军委还决定,当时位于陕川边的一野部队及华北十八兵团等部,积极吸引胡宗南集团,将其暂时留在秦岭地区。待二野将其退往康滇的后路切断时,即由贺龙、李井泉率领,迅速占领川北及成都地区。尔后两军协同聚歼该敌,并迅速占领全川,布置春耕,开展地方工作。

    随着二野向大西南的挺进,解放大西南,已是指日可待。党中央为了适时加强对大西南党政军的领导,适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