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所有的开国功臣中,武将以徐达功劳最大,而文官则要数李善长最为有功。李善长在开国册封时位居六公之首,又为中书省左丞相,统领中书省日常事务。虽然李善长已辞官多年,但他仍然是淮西勋贵的顶梁柱,朝中大臣有什么疑难之事,也喜欢找李善长商量之后再作决定,比起徐达来,李善长对朝廷的威胁更大。

    事实上,在成功除掉徐达的同时,朱元璋一直思考着如何除掉李善长。只是朱元璋明白,和徐达比起来,李善长这棵老树的根更深、枝更茂,要想搬倒他,还需费一番工夫,仔细计划。

    洪武十八年,就在徐达死去的这一年,忽然有人报告朱元璋,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曾经和胡惟庸相互勾结,准备谋反。

    朱元璋听到这件事后不禁喜出望外,认为搬倒李善长的机会来了,他决定亲自提审李存义父子。

    “说说看吧,你们是准备怎么谋反的?”朱元璋对李存义说道。

    “皇上,该说的我都已经说过了。”原来在此之前刑部已经审过了李存义。

    “这事李善长知道吗?”朱元璋继续问道。

    “皇上,这事家兄完全不知情,还望皇上明察。”李存义答道。

    朱元璋岂肯就此罢手,他明白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他们不会不征求李善长的意见。“老实交代或许还有一条生路,要不然大刑之下,你也会什么都交代的。”

    李存义已经领教过刑部大刑的厉害,知道自己熬不过去。想想还不如现在就招了,说不定皇上开恩还真能免自己一死。

    “皇上英明,家兄的确知道此事。”李存义说道。

    “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朱元璋不紧不慢地说道。

    “胡惟庸想造反,因为我和他是儿女亲家,就让我去说服家兄。家兄听说后很是吃惊,说谋反可是灭九族的勾当,坚决不同意。过了一段时间,胡惟庸又派家兄的一个老朋友杨文裕去劝说,说事成之后定当封家兄为九千岁,与胡惟庸共同治理国家。家兄仍是不肯,但言语间颇有些动摇。”李存义说道。

    “那后来呢?”朱元璋生气地问道。他待李善长不薄,不敢想李善长真起反心。

    “后来胡惟庸看劝不动家兄,便亲自登门来求。家兄仍是不许。后来家兄提起此事曾对我说:‘我老了,等我死后,就随便你们折腾吧,反正我也看不到了。’”李存义继续说道。

    “李善长好大的胆子,立马让他来见我。”朱元璋愤怒地命令道。

    等李善长带到,他已是吓得迈不开步子。刚一见到皇上,便瘫倒在地:“皇上,那都是臣一时糊涂才会听了胡惟庸那小人之言。请皇上恕罪。”

    朱元璋虽是气愤,但脑子很清醒。他明白,仅靠李存义的这几句供词是扳不倒李善长的。况且如今徐达刚死,如果再杀李善长,只怕会引起老臣们的猜疑。现在不如把他放回去,等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再杀他不迟。

    “咱知道你李善长对咱是忠心一片,李相国怎么会和胡惟庸这种小人狼狈为奸呢!这次的事情咱就不再追究了,你还回你的杭州好好养老去吧。”朱元璋笑笑说道。

    李善长如今早已习惯了安稳的日子,把握不了朝中的形势,更揣摩不到皇上的心思,只以为皇上念其功高,不会拿自己开刀。听皇上不治自己的罪,于是连忙俯身谢过皇上,便又高高兴兴地回杭州去了。

    朱元璋的“不治罪”果然麻痹了李善长。他回到杭州后丝毫没有收敛。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扩修宅院,因工匠不够,竟向信国公汤和借兵勇三百。

    汤和一向为人小心谨慎,早早便辞官回了凤阳老家。徐达的死使汤和已隐约感到了山雨欲来,所以行事更加小心。他给李善长回信说,自己已经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