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人,你这名单拟得太草率了,幸好被我看到了。这要是交到皇上那儿,我们都得跟着倒霉。”说着顺手改了几个名字,递还给崔亮。

    崔亮接过一看,杨宪竟把名单上淮西籍的人全部换成了他的亲信。崔亮敢怒不敢言,只得说道:“杨大人果然高见,以后还请多多指教!”趁着杨宪大笑的时机,赶紧告辞离开。

    这件事过后,杨宪更加有恃无恐,也越发不把汪广洋放在眼里。汪广洋虽然不管什么事,但他毕竟还是左丞,杨宪有什么事也得报请汪广洋批准才能生效。杨宪觉得自己应该搬倒汪广洋取而代之。于是派人整天盯着汪广洋,等他犯错。

    说也奇怪,什么事情都让杨宪做了,汪广洋即使想犯错也没这机会。一连数日,盯梢汪广洋的人都没有结果。

    这一日,负责盯梢汪广洋的一个人忽然来报告杨宪,说汪广洋原来怕老婆。昨天母亲和夫人闹别扭,汪广洋竟然出言训斥了母亲。

    杨宪如获至宝,立马进宫禀报皇上。他明白皇上如今罢免汪广洋,需要的只是一个借口。

    “皇上,汪广洋竟然对母亲如此不孝。臣建议罢了他这个左丞,另选贤才。”禀告完汪广洋的罪过,杨宪又说道。

    朱元璋听闻,感觉很是好笑,心想,咱知道你杨宪想当左丞相,但你也想得太疯了吧。我是想罢了汪广洋的左丞相,他也当得也太窝囊了。也罢,是时候试探一下淮西人的反应了,也趁此让你杨宪满意。

    于是,汪广洋因不孝,刚当上左丞没几日就被皇上赶出中书省,流放他乡。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朱元璋任杨宪为左丞相,同时将淮西人胡惟庸调入中书省担任参知政事,以安抚淮西人。杨宪取得了相权之争的初步胜利。

    但正如刘伯温所言,杨宪此人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气度。

    李善长曾经罢黜过杨宪的哥哥杨希圣。李善长虽然告病还乡,可皇上并没有免去他的官职。现在杨宪独揽大权,决心搬倒李善长这个淮西勋贵的代表。

    杨宪多次向朱元璋说道:“皇上,臣以为李相国近年来年老体衰,已显疲态。况且中书省在他的领导下各部门相互推诿,效率低下。微臣以为他曾经为皇上立过不少大功,现在该退下来享享清福了。”

    朱元璋想起刘伯温的话,心道杨宪你果然锱铢必较。李善长可是淮西派代表,不可能凭你几句话就能罢了他的,恐怕动他得付出点代价才行,你这样咬着他不放只怕会丢了性命。

    这时李善长不在朝中,淮西派的代表变成了中书省参知政事胡惟庸。他听到杨宪向皇上进言欲罢李善长的消息后,立即去见李善长。

    “李相,杨宪进言明摆着是想自己做大。杨宪是刘伯温的好朋友,若杨宪为相,刘伯温自然大权在握,那么我们淮西人士就别想再出头了。”胡惟庸道。

    “惟庸,你不明白。当今皇上是一代圣君,做事自有其深意。丞相职位不可贪恋,即使杨宪不参我,我也不准备继续做这个丞相了。”李善长说道。

    “可我们怎么办呢?”胡惟庸焦急地问道。

    “我所眷顾的还是你最了解,就是我们那些淮西的子弟。有杨宪这个小人在,恐怕没他们的好日子。”李善长愤怒地说道,“我们得把他搬倒。为官这么多年,难道他就没得罪什么人?”

    “汪广洋!”二人几乎异口同声道。于是,一个计划在他们中间形成了。

    回京后,胡惟庸立马觐见皇上。他向皇上禀报道:“皇上,微臣得报杨宪派杀手在流放的路上欲杀死汪广洋,刑部已经证实。”

    皇上明白,什么证实啊,肯定是李善长的主意。于是急召李善长,问李善长道:“善长,你病还没好吧?以后中书省就不要去了,那边的事交给胡惟庸,你应该放心了。杨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