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的秦二世谕诏碑刻碣石。这首诗以“冉冉岭头笙鹤下,仙坛曾此降金泥”一联作结,表现了雍正的帝王身份与求仙幻想。
诗从写山之高峻雄奇着笔,结合历史故事,穿插神话传说,描画胜景古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灵神高古、令人向往的泰山形象。其艺术手法上,对仗严饬工整,用典灵活贴切,韵调朗畅,达到了清而不浅的境地。
注释
①穿杨,谓善射者之羽箭能穿透杨柳之叶。典出《战国策·西周》;“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②猎猎,指风吹动旒旗所发出的声音。李白《永王东巡歌》:“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浔阳。”云梢,“梢”与“旓”同。古、代旒旗下边悬垂的饰物如飘带等可称之为“旓(shāo)”或“旒(liú)。《文选·张衡
赏析
这首七律,是一幅“沙场秋点兵”的雄壮图画。
诗开头第一句就先声夺人:“风拂榆槐晓角鸣。”仲夏之辰,天刚破晓,霎时间战鼓阵响,号角齐鸣,大有狼烟纷起、边关报警的紧张气氛。这个开局很有悬念感,一下便攫住了人们的心灵。第二句继而做了交代:“筑坛选将命专征。”古代将帅经过特许得以自行出兵征战,称为“专征”。要取得这种资格,首先要经过“筑坛选将”,这就要举行隆重的“大阅”,即军队大检阅。
雍正七年(1729),岁在己酉,清王朝因噶尔丹策零屡次骚扰喀尔喀,而且藏匿青海叛首罗卜藏丹津,廷议发兵征讨。于是,“五月甲寅,上阅车骑营兵于南苑”,筑坛选将。“辰时,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等令车骑营车骑、火炮、鸟枪,并马步军士,各按方位旗色,于晾鹰台前,排为阵式。巳时,上御晾鹰台黄幄,升座,赐诸王大臣等坐,鸣海螺,排列处,亦相继鸣海螺,直达营所。营内乃击鼓,南面红旗举展,诸军分队向前,火炮、鸟枪一时齐发。”(《清实录》雍正朝)这首诗的第一联所描述的正是这一场面和气势。
《清实录》记载阅兵:“金鸣众止,由是而东、而西、而北,各依旗色,次第操演。又两旗交展,两边分发,首尾相应,阵如长城。演毕,军士呐喊凯旋,乃归本阵。队伍次第井然,不失尺寸,军容绵亘整肃。”(同前引)这里写得很细致,但也很琐碎。不如看雍正这首诗第二联的描写:“飕飕羽箭穿杨巧,猎猎云梢耀日明。”“飕飕”,拟羽箭奋飞之声,“穿杨巧”,即百步穿杨,百发百中,极赞战士弯弓引射的技艺高超,这是从正面表现劲旅勇武。“猎猎”,摹写战旗飘展之响,“耀日明”,是形容阵伍中旌旗交展飘舞,与日争辉,这是从侧面喻扬士气军威。诗句的跳跃,不是新闻记录片式的繁琐写实,而是艺术影片中的蒙太奇,概括、集中、典型,尽管夸张,却不失实,每一个镜头都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尤其是作者借助工整的对偶句法,更利于渲染“筑坛选将”的特有环境氛围,因而较之史书实录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第三联写悬想中的情景:“万里玉关平虏穴,三秋瀚海渡天兵。”“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为边关要塞。诗人突出玉关万里,在于显示平叛远塞的悲壮和神圣。“平虏穴,即要直捣敌巢,寝明这场征战的直接目标。“瀚海”指沙漠,唐人陶翰《出萧关怀古》诗云:“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瀚海沙碛,历来总是象征和表现征人作战条件的艰苦,但作者再出以“渡天兵”这一惊人之笔,以神话中的天兵天将来比喻和赞美征战将士的勇猛与神奇,读来不能不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而倍受鼓舞。这一联亦用对仗,不仅工巧而且自然,不留斧凿痕迹。
末联则写雍正帝的叮咛与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