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赏析
这首咏雪词,历来为人称道。据《夷坚志》载:金主亮小词,流播人口。济南人王和尚,能诵《昭君怨》词。
词的上阕着眼于雪前、雪后自然山水的巨大变化。先写水:昨日的山村渔浦,今天川流琼玉,浦着银装。再写山:卷帘试看,昔时青峰,一夜岭头皆白。作者不仅回避“雪”字,也不用颜色字“白”对雪作直接描写。或用美玉、精银形容,令人想见其光洁璀灿;或用拟人的手法,一个“老”字,使人联想到“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夜愁白了头的簇簇峰峦,其华颠玉顶,岂不令人惊绝!
下阕从锦帐酣睡的美人一觉醒来的所见、所疑着笔。“浓睡不消残酒”,故而不知一夜之间,天孙剪水,变了乾坤!天孙,星名。《史记·天言书》:“织女,天女孙也。”剪水,“剪水花”的简说。南宋诗人范成大《春后微雪诗》“东君未破含春蕊,青女先飞剪水花”。试想象一下织女用纤纤玉手把晶莹澄澈的银河水剪成六出之花,纷纷扬扬,洒向人寰,何等空灵而有韵致!难怪美人要惊问“卷帘人”,“是杨花,是芦花”了!好梦初回,见此瑞雪飘香,几不知春秋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应花是雪,不悟有香来”。以雪疑花,先已有之,但这里妙就妙在借一香梦乍惊的美人之口迭问“是杨花,是芦花?”娇憨之态可掬。雪后一夕之变,不仅令人惊绝,而且令人爱煞了!
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写了两个人。上阕的“人”是抒情主人公“我”,结末“老峰峦”,着眼于“老”,既切景,也流露出怕“等闲白了少年头”的时空焦灼。下阕的主人公是“她”,一个锦帐美人,着眼于“花”,可以想象到,“花”,是她美好梦境的下意识延续。
张玉田《词源》说,词尤难于咏物。“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也就是说,过于拘执于物的摹写,或者离题咏之物过远,会造成或者板滞,或者晦涩不明的弊病。一首好的咏物词,“不粘不脱”,字面上既不可执着于物的形态摹写,又始终要围绕着“物”着笔,既切“物”之质性,又传“物”之精神。如这首词笔笔写雪,而又没有执着干对雪的穷形尽貌。只从雪后的江山之变和雪花飘洒所引起的惊喜、叹美之情着笔,物态始终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空灵而流转。故《艺苑雌黄》评曰:“其咏雪《昭君怨》云云,则又诡而有致矣。”“诡”,指词构思的奇妙,卓异于人。班固《西都赋》“殊形诡制,每各异观”。“致”即指表现手法的风流有韵味。综观全词,“雌黄”之评,当之无愧矣!
赏析
此诗一作《题西湖图》,岳珂《桯史》载,金主亮“将图南牧,遣施宜生来贺天申节,隐画工于中,使图临安之城邑及吴山西湖之胜以归,既进绘事,大喜,瞷(jiàn)然有垂涎杭、越之想,亟命撤坐,闲软屏,更设所献,而于吴山绝顶貌已之状,策马而立,题其上云云”。另一说以此诗写于正隆6年(1161)完颜亮南征至维扬时。《中兴御侮录》载:海陵一日发扬州望江亭,指顾江山之胜,谓其下曰:“朕不入浙,誓不返国,因改其亭曰‘不归亭’,赋诗云云.”《金史》载,完颜亮9月出征,其南下部将完颜福寿、高忠建在南下途中,分别率部从山东、常安径返辽阳,捕杀完颜亮的亲信,十月初八,拥立留守东京(辽宁辽阳)的完颜雍为帝,即金史上的金世宗。世宗随即数亮罪,废他为海陵庶人,并派人阻其归路,此时他正率金兵渡淮水。完颜亮为内变所挠,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这也严重地影响了士气。史载金军海州败、胶西唐岛又败,直至采石矶败绩,完颜亮龟山寺饮箭。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很难写出如此充满信心的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