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梁”,是痴迷的哀矜,又是怨愤的诘问。天上人间,同病相怜,怅惘和感愤之余,少妇孤寂的心灵,是否能得到一丝淡淡的慰藉?
全诗的结构恰好是循着自然——人——自然的脉络生成和发展。人类社会,斑驳陆离,五彩缤纷,命运无论是富贵还是清寒、显赫还是卑微,人,毕竟都是从自然中来,并且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然中去。这种文学构想同哲学思考的契合,仅仅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曹丕已经深谙这一人生真谛?如果是后者,那么在诗人缠绵悱恻的沉吟中,或许还蕴蓄着些微旷达超逸的洒脱吧。
对于曹丕,大部分人恐怕都是从那首妇孺皆知的《七步诗》中获得印象的。为了争权夺利而置同母胞弟于死地的残忍同这首《燕歌行》中对社会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和诚笃恳挚的同情。相去竟然何等之远!人的内心世界都是多重性的,曹丕自然也不例外,正如他的诗歌创作中,既有“于迪脱之外,更加上华丽”,“华丽以外,加上壮大”(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的以“气”为主的社会时事诗,也有“诗资近美嫒”,(徐祯卿《谈艺录》)“婉娈细秀”(钟惺《古诗归》)的男女情诗。至于说帝王的欲念和凡人的性情究竟怎样在同一个人身上统一,它们之间究竟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倒是一个颇为“诱人”的探讨研究课题。但毕竟是我们诗歌赏析的题外话了。
赏析
《杂诗》二首是曹丕的深层内心独白,忧思百结,概括深广,气象磅礴,体现了“烈士多悲心”(曹植诗)的建安风骨,为魏文诗中精品。
第一首,写失眠的寒秋深夜,独自彷徨时的见闻和所感。其实不一定真有此长夜独游,不过自我心灵的咏叹而已,然而倒真实地反映了这位贵胄公子的隐秘的衷曲。
开首四句为一解,总写时令、气氛和人物的行动。中八句为二解,细致描写彷徨时所见所闻,俯仰远近,巨细兼及。末六句为三解,总写感受。此次夜游中闻见了些什么?大地为茫茫白露所掩,寒水暗流。草虫悲鸣,一派死寂凄清。这正是汉末三国以来长期战乱社会气氛的写照,暗含现实主义精神。“草虫鸣何悲”句,象征性地表现了曹丕对广大苦难人民的深深同情。仰首长空,明月高悬,孤雁南飞,群星历乱,银河西流。一、二解所描写的场景气氛,简直把整个宇宙冷凝渲染得比坟场还要可怕森人。时空的概括相当深广,可见诗人胸襟气象和笔力非凡。
但是,这首诗如果止于二解似还不够醒豁。因为只见孤独忧伤的路漫漫其修远荒芜兮,而“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的自我的信心、决心和行动不够强烈。也就显不出建安文学的最大特征,上承楚骚下启唐音,建安风骨的“骨”。
前二解写景,末六句的三解,主要写情。什么情?悲壮兼有,以壮为主——颇想有一番大作为大建树的烈士情怀。有此情怀,前二解的苍凉浩渺才增添了使人神旺而感奋振起的奇崛之气。“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前二解意境迷离,苍凉浩渺,其实已经在“飞”,情景交融不露形迹地在“飞”。“愿飞安得翼”的“飞”则透进一层,明明说的是英雄济世拯民、统一天下的大志。羽翼,渡河的桥梁安在?向风叹息,断绝中肠。灵魂高扬,一切都那么斩钉截铁毫不含胡,正是猥琐卑微蝇营狗苟的反面。曹丕《与吴质书》:“行年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杂诗·其一》正是将痛苦的失眠之夜时撕心裂胆的“所怀万端”提炼加工而成的诗歌形象。它由深层生命而来,所以对读者的感发力量也是巨大的。
曹丕还是一位见解深刻,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文艺批评家,其《典论·论文》把文学创作视为不仅超越荣华富贵而且超越生命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