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选择都是双向的,君王挑选人才,人才也在挑选君王,尤其在乱世,一个昏庸(这里的昏庸,主要是指没有才能、魄力、野心,而非道德上的高尚情操)的君王是很难得到人才的青睐的,只有那些雄才大略,有容人之量的雄主、明主,才能聚集起越来越多的人才。
慕容垂不仅是人才,而且是威震天下的名将,燕国的台柱子,有他在,牛逼哄哄的桓温无可奈何,其它较小的势力更是不敢轻举妄动。可现在,慕容垂要逃了。那么,慕容令为什么要建议他去秦国,而他为什么有觉得去秦国是一条比政变更为稳妥的出路呢?能够吸引慕容垂和慕容令这样的人物,秦国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秦国,就是由氐族建立的前秦。当时的秦王,就是大名鼎鼎的苻坚。苻坚,也是通过政变登上王位的,与大多数少数民族首领不同,他是一个比汉人还是汉人的君王。
苻坚,字永固,又字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族人。苻坚是苻洪的孙子,苻健的侄儿,苻雄的儿子。苻洪死后,苻健占据关中,在长安称帝。苻雄因辅佐大哥苻健立国有功,被封为东海王。苻雄死后,苻坚便承袭了爵位。苻健死后,苻生即位。苻生此人残暴嗜杀,比石勒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位七年,杀人无数,最后被清河王苻法和东海王苻坚联手擒住,废为越王,最后被杀。
公元357年,苻坚即位。他做得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帝号,改称大秦天王。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小小的改变,要知道,中国人是最重名号的——谁称帝,谁就是众矢之的,就是大家的靶子。当时天下有两个皇帝——东晋和燕国,而前秦的实力,是无法与二者相提并论的。苻坚自降一级,就是为了给前秦争取到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接下来,苻坚诛杀奸臣、革除弊政,平定内乱、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安顿民生,同时起用了一大批有才干的汉人为官,使得前秦迅速摆脱了苻生在位时的混乱状态。
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苻坚做得这些事,能够让国家摆脱内乱,但却不足以让前秦逐鹿天下;但他在拨乱反正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胸襟和手段,却让天下士人对前秦刮目相看。苻坚的贤名和前秦的潜力,就成为不少有远见的人一个新的“投资”方向。
这当中,最有眼光,最舍得下血本的,就是王猛。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王猛出身普通,但好学多闻,特别喜欢读兵书。喜欢读兵书、阴阳纵横之术的,一般都是有抱负、有野心,不甘安于现状的人。王猛也是如此,他没有与大多数中原汉人那样南迁东晋,而是反其道行之,从青州前往关中,在华山脚下的华阴隐居。也许,在王猛看来,高耸险峻的华山,正是自己人生志向的写照。而华阴正好位于通往关中、中原、河东三大战略区域的要冲,王猛在此隐居,就是大隐于乱世,坐观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时机。
公元354年,桓温北伐前秦,率军驻扎在灞上。王猛听说后,就穿着麻布短衣前往晋军大营求见。见面后,王猛一面捉虱子,一面谈论天下大势,旁若无人。桓温也是那种不拘小节之人,对王猛的才学见识非常佩服。当桓温问起为什么他率王师北上,关中百姓却不来为我效劳时,王猛回答说:“长安城近在咫尺,您却不去攻下它,关中百姓搞不清楚你到底有没有决心收复关中,所以不敢前来。”
王猛的话一针见血,暗示桓温北伐不过是在捞取政治资本。桓温听后默然不语,只说了一句,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的才干。桓温本想把王猛招揽到自己麾下,但被王猛拒绝了。在王猛看来,桓温是个牛人,但不是可以托付终身、实现理想的明主。他决定继续等待。
这一年,桓温42岁,王猛29岁。
三年后,关中风云变幻,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