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我爱读史,但很少读史书。总是看到某个好玩的故事,有趣的人,再回过头去找资料来看。我爱写东西,从高中开始,不管是用笔还是用键盘,不管是在考卷底下偷偷写,还是被人约稿,我总能在写作中找到一种快乐,和小小的满足感。

    曾有人问,为什么我写的历史故事,总是有很重的地理味道?

    因为,历史与地理,总是密不可分的。

    老爸年轻时曾是一位测绘工作者,曾骑着马、别着枪,在没有标注的大西北走过一大圈,遭遇过土匪,留下过伤疤。我没有如此拉风刺激的经历,偏偏遗传了他对历史、地理的敏感,小时候翻看他的书架,在辞海中找到一本“历史地理”卷,如获至宝。古代的地名,大到省路府、州郡县,山川关隘,小到集镇、湖泊,古代叫什么,现在叫什么,都有详细的注释。长大之后,看得书杂了,多了,慢慢有了一个认识——历史,是基于地理之上的历史;每一个发生在历史中的故事,都能在相应地点找到蛛丝马迹。这个地点,往小了说,是真实存在的地理方位;往大了说,是其发生、发展的大环境。

    还有人为,为什么要写东北亚?

    我说,因为几千年来,东北亚一直在打仗,人人都想要。

    所谓东北亚,就是古代的辽东,近代的关东,现代的远东。

    中国的版图像是一只雄鸡,高高昂起的鸡冠指向东北,漂亮的尾羽便是西域;有人说,中国的版图像是一个张开双臂的武士,右手是东北,左手是西域,而连通两条臂膀的锁钥,便是辽东与河西走廊。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中原汉族政权与周边胡族政权的角力史——中原王朝强盛之时,两条手臂和周围的领土便尽入囊中;中原战乱衰落之时,辽东与河西走廊就会为外族所占据;就像一个被砍掉了两条胳膊的男人,不但无法继续向外扩张,还会处处挨打,全面被动。

    辽东与河西,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更迭与演进。拥有河西走廊,就等于打开了西域的大门;打通西域,沿着陆上丝绸之路的足迹,中国人开创了伟大的汉唐文明。当陆上丝绸之路被外族所控制,中原与西域的往来被阻隔时,海上丝绸之路则伴随着隋唐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和科技的发展而蓬勃发展。

    地处中国东北边陲的辽东,更因其特殊的海陆战略位置而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

    辽东,自古就是关外苦寒之地。

    辽东西接蒙古草原,东连朝鲜半岛,北望白山黑水,南眺辽海登莱,西南经由辽西走廊与燕赵大地相通,山海环抱。独特而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辽东地区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在中国古代,辽东曾是汉族移民地,其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也为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为了避免北方胡族直接骚扰中原腹地,自秦汉起,中原政权就开始了对辽东地区的开发与控制;而崛起于东北的少数民族也需要通过辽东来争取生存空间。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角力就此拉开,延续千年。

    辽东,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隋唐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从关中一路东移,北移,最终落在了北京。北京地处燕山腹地,东临渤海,南接华北大平原,西北望蒙古草原,东北通关外辽海之地,长城环抱、襟带山河,既保留了定都北方的“雄健”之气,又兼顾水陆交通之便,更重要的是,它与大海更近,与辽东更近。定都北京的各个政权与辽东,与周围各个势力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东北亚地区民族众多,从纵向看,有四股势力始终影响着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政权更迭——中原汉族势力,北方少数民族势力,朝鲜半岛势力,日本势力。两千年来,朝鲜半岛各国和日本都是通过东海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交往,东胡、高句丽、鲜卑、靺鞨、契丹、女真等强盛一时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