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一个人。也就是说——
一人即一切人,一切人即一人。一行即一切行,一切行即一行。
虽然很不可思议,但这种印度式辩证法般的理论,本来《华严经》里就有。良忍就是从此经中悟出这种理论,加以活用,应用在念佛修行上,想出一种跟以前完全不同的“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
当时,不论贵族或平民,每天都一心一意想着:
“要信仰甚么教义,死后才能前往极乐世界呢?”
于是,良忍的融通念佛就大大流行起来。良忍更想出新的传教方式:他制作了一本“念佛者名册”,告诉众人:
“凡记载在这名册上的名字,极乐世界的主人阿弥陀如来都会看到。如此一来,就确定能够往生于极乐世界了。”
他带著名册四处游走,连当时的上皇鸟羽院都曾请他到皇宫里,把自己的名字登录在名册中。
但是,这么流行的教义,在良忍死后四十年就开始衰退——不!应该说已经衰退了。
知道这宗派现状的鎌田正近是东国武士,也是具有都会冒险性格的男子。
(我来复兴这宗派吧!)
他开始有了这念头。他在大原的来迎院修行数年后,熟背了佛经,并学会说法。他的容貌风姿,就像用香薰出来一般的庄严。
“正门房,你说不定真的是阿弥陀如来再世。”
连跟他同修的僧众们也都认真赞叹。如今谁也料想不到,他曾是在平治巷战中浴血斩人的东国武士。
正近来到京都。用后世的话形容,他是用“揭竿而起”的气概,热烈地开始传教活动。
他在鸭川河滨的四条找了一处空地,立上竹柱,用粗蓆子围起来当墙壁,盖了一间可容百人的小屋,当作传教场所。他的传教十分成功,因为他说法的声调微妙悠远,念佛声似乎具有怒潮汹涌之力;而光是瞻仰他的容貌,似乎就会不知不觉有股法喜涌现,因为他酷似阿弥陀如来。
(真奇妙!当我拿着弓箭奔驰在坂东原野时,做梦都想不到会有现在这样子。)
鎌田正近虽然出生于武士之家,不过,他可能本来就有这方面的才华。
一提起“四条圣人”,京都内外的平民几乎无人不晓,朝夕涌入小屋者超过百人,进不去的人就坐在砂砾上,似乎要让全身都沉浸在屋内传出的念佛声中。
可是,正近并不骄傲。
(这只是暂时性的热度,稍一疏忽,人们马上会退热。)
他开始研究新的传教方法,虽然有点过火,可是,他想要创造肉身的“毘沙门天”。
其实,那是开山祖师良忍用过的类似法门:良忍带着“念佛者名册”在京都四处走动时,曾遇到一名和尚,恳切地拜托他:
“请将我的名字登录在名册中。”
良忍惊讶于这僧侣的不凡相貌,便询问其名。
“我是坐镇于鞍马山的毘沙门天。”
僧侣回答后就消失了,良忍低头一看名册,其上正是墨迹犹新的梵文署名:毘沙门天。这件事更提高了良忍的知名度,令他一时声名大噪。同样由正门房正近来搞这一手,应该效果不差。
(有没有适合的人选呢?)
他想,尼姑也许比和尚好吧!毘沙门天虽然在印度神只里是和尚,可是有时也会以婉约秀丽的美女姿态现身。就用尼姑好了!
(嬉野最适合。)
正近内心暗暗选中这女子。他是个行动派的人,一想到自己的计划,不禁越来越兴奋。
正门房忍不住想要马上行动,于是希望能尽早结束讲经。结束之前,要跟群众一起唱一百遍佛。这庄严的景象,连笔墨都难以形容。
正近类似佛像般俊美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