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也是想安定过日子的。也就是说,十天内完成收抚河北、山东已不成问题了。”说话间,魏征忽然皱起了眉头,苦着脸说:“河北、山东战乱已久,民不聊生,要想长治久安,必要使民有粮食得以生活与生存。而粮食目前是最大的问题。”

    沉静的李建成放下手中的书卷,道:“孤近日思之,已有一个成熟的思路了。以借代赈,秋后还粮。孤从朝庭调拔粮食三万石,作为赈粮,借给老百姓。鼓励百姓开垦土地,种粮食。秋收后再归还当地州府。”李建成娓娓而谈:“孤这是一个连环的解决粮食的方法。通过借粮——还粮,还可以把义仓设立起来,长久地为民众谋利益。借粮有利息啊!本粮还完之后,利息粮还应当多余三千石粮食。这余下的三千石粮食,就留在当地州府,设立储备荒年的义仓,以后本地百姓借粮食,就不用加利息了。从此,就是遇到欠收的年成,当地百姓也不愁吃的了。”

    徐世勣、魏征听了,惊叹:“哎呀!太子殿下真是经国理家的能手啊!……臣等望尘莫及啊!”

    对这类夸奖,李建成向来是淡然一笑的,他继续道:“这个利息嘛,不要算得太认真,收一点就行了。山东、河北的民众,均可在当地州府借粮。如果是丰收之年,百姓可以多还一些所借的粮食;如果是年成欠收了,减一半的利息;如果是灾年,利息全免。这样有借有还,连本带息,预期十五年,当地百姓可以把借朝庭的粮食还完。如果以十五年为期,那利息远远不止三千石粮食。可以多设立几个义仓。但是,官府不要收得太多,否则会势得其反,把民众的利息算得认真和苛刻,那反而起不到安民的好作用了。”

    魏征佩服太子的一片爱民之心,当即跪下叩头。魏征感动地说:“下官代当地父老乡亲们向太子殿下谢恩!太子殿下抚孤济贫,各州府总共救活了七千八百多名孤儿。山东、河北一带的老人赞叹说就凭这救济孤儿一项功德,太子千岁您就当福泽万年啊!如今这个以借代赈,开设义仓的办法,又会恩泽河北、山东多少民众啊!……”

    魏征连连叩首。徐世勣也接着跪叩:“末将和魏征也多有亲人在此。深感殿下功德。特此代我们山东、河北父老乡亲,向殿下谢恩!”

    “好的想法,都要靠你们各级官员切实做下去。千万不要停留在口头。孤家只看实际成效”太子李建成的务实作风,朝庭上下都知道的。山东、河北的地方官员,不敢打半点折扣,认真推行。山东、河北一带的百姓,从贫困之中,有了温饱的日子。他们尽力开垦土地,耕耘农田,恢复生产,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

    天气睛朗,放眼远看:农田里一片绿油油的庄稼。一阵轻风吹过来,绿色的庄稼一波波地起伏如浪。赵医生、秀梅、魏征陪太子李建成走在田野,李建成秀眉扬动之间,脸上的光彩如春风抚人。

    赵医生边走边高兴地说:“哎呀——,真是不容易啊!二三个月的时间,把这片战乱的地方,搞得人人有饭吃,个个有地种,老夫真是亲眼看到了。”

    秀梅钦佩地眼光看了太子一眼,脸就红了。魏征正好看到了这一眼神,他笑了笑正要说话。忽然见一骑飞到近前,李建成抬眼认出是宫中使者。那使者熟练地翻身下地,叩首,呈上来的一块黄绢,李建成谦诚接过。

    李建成一双波光闪动的眼睛,看在魏征的脸上。沉呤了片刻,道:“父皇令孤即回……这里的一切事务,交由你魏刺史处理了。如有难决之事,可直接向孤禀报。”

    魏征双目神光,回应李建成信任的目光。说:“殿下放心……下官一定把这里治理得民众安居乐业,家家月有余粮……”

    魏征叩首,送别太子殿下。李建成特意向赵医生、赵秀梅告辞:“多谢赵医生、多谢秀梅姑娘!是你们精心疗护,孤的箭伤才很快康复。”

    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