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8)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如前所述,美洲华侨地位之所以提高,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出了特殊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关。但这仅是外因,以内因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同美洲华侨一贯重视文化教育,努力提高本身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有必要首先谈一谈美洲华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问题。

    早期前往美洲的华工大多数是生长在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广东和福建的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及其国内难以生存的起义者。一句话,他们都是出生在贫困的劳动人民家庭,所以大部分人几乎是目不识丁,只有少数人上过几年私塾。文化程度低下,决定了早期赴美洲华工只能从事洗衣业、餐馆业和农业等劳动工种,绝大部分人都从事体力劳动。

    随着华人经济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他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后代的发展,逐步开始重视华侨教育事业。尤其是在美国。到1867年,仅美国旧金山华侨学龄儿童就达500余名。为了解决这些学龄儿童的入学问题,一些热心教育的华侨创办了十几家私塾和专馆。每家招收学生二三十人。私塾和专馆的名称均以教师姓氏而命名,例如李姓教师为李馆、黄姓教师为黄馆等等。私塾和专馆里讲授四书、古文、八股文和唐诗等课。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廖仲凯先生幼时曾在美国的专馆里就读。与此同时,美国一些教会为了在华侨中布道传教,专门设立星期天上课的主日学校,教华工们英语。一些教会学校也招收华侨子弟入学读书。据记载,1885年,在旧金山教会学校上学的华侨子弟有154人。

    1885年,在美国旧金山成立美国华侨子弟的第一所公立学校。这实际上是一所种族隔离的小学,因为美国不准蒙古人种儿童与白人儿童同校,这所小学就是特别为教育中、日、朝等远东儿童而设立的,故称远东学堂。后因日本国力增强,反对黄、白种学生分校,美国准许日本儿童进入白人儿童学校读书,远东学堂就成为中国儿童学习的学校。远东学堂开办之初,就学儿童达150名,解决了约1/5的旧金山华侨子弟的入学问题。

    到20世纪初,中国清政府为了维持其统治,从1905年起开始废科举、办学校,还专门设立一个管理学校的学部。同年,清廷法部尚书戴鸿慈奉旨赴美考察,回国后戴鸿慈向学部建议在美成立学堂,以继承和光大中国文化传统。清廷认为言之有理,就派遣内阁侍读梁庆桂赴美劝说华侨兴办学校。1908年梁庆桂抵达美国旧金山。在他的倡议下,1909年旧金山中华会馆创办大清侨民学堂(此校原为大清书院,后又改为三藩市中华中学学校)。接着,中华会馆派遣陆步瀛、邝文光等10余名华侨领袖陪同梁庆桂先后到达美国的萨克拉门托、纽约、芝加哥、波特兰、西雅图以及加拿大的温哥华、维多利亚等城市。所到之处,他们的办学倡议,都受到了美国、加拿大的华侨领袖和华侨的欢迎,于是大清侨民学堂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在这些城市成立起来。之后,美洲各地华侨都纷纷效法,创立华侨学校。到1930年,华侨在美国兴办中学6所,小学50多所和私塾20多所。这些中小学校,有的是全美中华会馆办的,有的是由某地中华会馆及华侨社区兴办的,有的是当地文化团体兴办的,还有的是私人、政党及教会兴办的。华侨进行多方位办学,收到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在美国比较有名的侨校有:

    旧金山的中华中学是美国侨校中最出名的一所。中华中学原为大清书院,1909年改为大清侨民学堂,由中华会馆主办,校址在中华会馆大厦的二、三层。辛亥革命后该校改为中华侨民公立学校,1927年出资购买下附近基督教会楼宇为新校舍,并在1922年增设初中,故正式改为现名中华中学学校。中华中学学制完善,程度较高,图书资料丰富,设备齐全,在中国教育部正式立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