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为建设旧金山的奠基者。到达较荒芜的旧金山后,华人便运土填海、建深水码头、筑房屋仓库,为建设旧金山贡献力量。最初,华人商店大都开设在萨克拉门托街,后来逐步发展到都板街及朴次茅斯广场。到1853年,华埠范围南起萨克拉门托街,北至杰克逊街,东起卡尼街,西到斯托克顿街。这里有华人开设的杂货店、药材铺、餐馆等74间,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华人最集中的华埠。1877年由南至北发展至七个街区、东西有三个街区。1892年华埠商店增至674间。从1890年起,该华埠虽然逐渐萧条,特别是1906年大地震中,几乎被夷为平地,但从1908年起又开始复苏。

    旧金山重建后,面貌为之一新。当时美国基督教科学杂志发表的《三藩市华埠写真》一文中,描写了当时华埠的概貌:

    “新华埠市容,不甚雅观,沿街全系铺户,间有餐馆或咖啡室一二所;街道窄狭,行人挤拥,孩童则嬉戏于污秽楼梯之下……然华埠中最悦目者,厥惟古玩、顾绣、瓷器、茶具、皮箱、及雕刻精细之象牙与古铜器具,颇足引起游客之兴趣。

    华埠之中,杂货店门前吊以草绳者,或姜或果,或草药,或腊鸭咸鱼。店内暗翳之处,则有屠夫,或切肉,或打算盘。其伙伴,至多只有一人能说英语,其余则否,与新客无异。间有改穿西装者,惟多数人仍足穿布鞋,头戴黑色便帽。华人虽久居美国,仍不同化,一若生活在广州市者然。彼辈远适异域,挟固有文化习俗以俱来,而不愿放弃,以故虽在外国,自成风俗。华人处此环境,有历二十年至四十年者。街道两旁,铺户之楼上,乃住眷之所,一家数口同住一房,或分住数房,所住地方之宽狭,非以人数为标准,但以贫富而悬殊;埠中某些住区,则透露最穷苦之状者有云。总而言之,华埠内之生活状态,乃新旧交替东西混乱之结果。”①

    以上文章以简洁的笔法,叙述了当时旧金山华埠市容、店铺、文化习俗以及贫富悬殊等等情况,反映了当时旧金山华埠的真实面貌。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旧金山华埠更有大的发展,华人团体筹建的会所、富丽堂皇的具有民族形式的楼房拔地而起。到1940年,旧金山华侨、华人总数已增加到20000多名。除各种商店、餐馆外,还有戏院、电影院、古玩工艺店、医院、邮电局、银行、轮船公司和铁路公司的办事处以及书店、报馆、印刷所等等,已建成一套完整的生活体系。

    拉丁美洲地区的秘鲁利马,也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华埠。19世纪下半叶,秘鲁契约华工契约期满并获得一定自由以后,部分华人陆续流入城市,或作雇工、或作小商小贩。其中有许多华人进入了利马,在利马的秘鲁财政部和意大利公园附近的加邦街、爱育街和巴鲁卢街一带,逐渐形成了秘鲁最大的华埠,即利马华埠。华人在秘鲁利马华埠内开设商店、餐馆和旅店等等,从事各种商业活动。后来,秘鲁华侨团体的领导机构中华通惠总局和八大会馆,亦设在这里。住在此华埠内的绝大部分是广东人,故华埠内通用粤语。从该华埠的建筑形式到居民习惯,都具有中国民族特式。旅游者置身利马华埠,犹如在中国一般。

    加拿大较早的华埠是维多利亚华埠。维多利亚是在加拿大西海岸的一个港口。加拿大出现“淘金热”后,维多利亚成为华人赴加拿大产金区的第一个落脚点,也就成为加拿大第一个出现华埠的城市。最初,由美国来的华商在约翰逊街和考伦街开设商店,以后逐渐扩展到赫洛德街、政府街和道格里斯街。建筑太平洋铁路时期,华埠内有1000—3000人,占全市人口的1/3。在该埠菲斯加德街南端设有中华会馆和华侨公立学校。在19世纪,维多利亚华埠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华人社会的中枢,各种华人团体最先在这里设立,并一度成为华侨团体的总部所在地。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