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纵队,所辖冷欣第四师、王仲廉第八十九师,由赣东窜入闽境后,已在由邵武向顺昌前进中。
说来也有意思,这些“中央军”曾与蔡廷锴是并肩作战打日本和打红军的盟友,如今剑拔弩张,你死我活。
与此同时,日、英、美军也对福建政府炫耀武力,予以威胁。福建沿海日本第三舰队球磨、时风、安云诸舰,英国兵舰白宫号,美国兵舰杜沙尔号,以护侨为名,在闽江口及厦门等地进行威胁。
蒋介石如此大兵压境,为陈铭枢、蒋光鼐和蔡廷锴所不曾料及。十九路军虽说有七万之众,但步调不一致,有的不听指挥。部队散落四方,处处设防,没有机动性,十分被动。
福建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主要讨论作战方针问题。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黄琪翔等均出席。面对不利的军事形势,会议意见分歧很大。
蔡廷锴提议:集中主力在闽北采取主动,先行消灭狡猾多端的危害十九路军最大的刘和鼎杂牌部队,继而南下,与东进之敌在建瓯以南、顺昌以东地区作战,将敌第一批先头部队击败,争取有利的战略形势。
蒋光鼐则提出:敌既决心用军事来进犯,迎头痛击即便胜利了也还不能解决战场问题,因敌军后续部队力量强大,如过早使我军主力激战,损失我有生力量后,等于不攻自破,全局失败。因而,宜将主力撤闽西南,背靠红军持久抵抗,或将主力往闽东方向,突入浙东,打乱敌之进攻计划。
陈铭枢、李济深、黄琪翔等人则认为,福州乃人民政府首都,非万不得已,决不放弃。我主力有限,不宜分散,应集中确保福州,扩大政治影响。
他们认为蔡、蒋的计划过于冒险,撤闽西,又过于消极,影响革命士气。
围绕上述三案,展开了激烈辩论。军委会及参谋团大多数人主张守福州,于是便正式通过了放弃闽北守福州的方案。蔡廷锴、蒋光鼐见大家如此,亦不再力争。
这次会议所决定的军事方针,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不到一个月,十九路军在福州外围战中,遭受蒋军的沉重打击,福州危在旦夕。
1934年1月10日,李济深、陈铭枢等匆匆布置疏散政府人员,决定放弃福州择地再战,重要人员先回香港,等局势稳定下来再计。于是,人民政府便开始解体。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黄琪翔等乘飞机,陈友仁、徐谦、章伯钧等乘海轮,何公敢则乘车,于1月13日先后离开福州。
未足两月的人民政府,就是这样的结局。
福建政府的委员都走了,蔡廷锴不忍心抛下数万十九路军将士。在“讨伐军”的强大攻势下,蔡率部向南撤退。在泉州涂岭,蔡廷锴的警卫队遭受卫立煌部李默庵第十师袭击,他的坐车中弹数处,夺路而逃。
蒋介石采取速战速决策略。
“讨伐军”尚未到达时,便派大批飞机对福州、厦门进行轮番轰炸,这样,原归顺蔡廷锴的福建地方杂牌军,便诚惶诚恐,军心动摇。事变后第三天,杂牌军除卢兴邦、卢兴荣等尚能与福州维持电话联络,其余都呼叫不通。有的撤出防区,有的则干脆受蒋介石收买而掉转枪口。
福建马尾、厦门两个军事海港的海军部队,也被南京海军部长陈绍宽争取,叛变蔡廷锴,率舰队脱离闽境。
蒋介石“讨代”大军尚未与十九路军接火,十九路军内部却先乱了阵脚……
福州一失陷,广州西南执行部胡汉民提出,只要十九路军恢复同国民党的关系,陈铭枢、李济深离境,其余可以免究,停战,并保持十九路军抗日光荣番号。
广东陈济棠请蒋介石保留十九路军名义,划闽西南为该军防地,由戴戟、陈维远收编。
此时,蒋鼎文部由厦门登陆,汤恩伯部先头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