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5/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后让结果来证明谁对谁错——实际上她也没有别的选择。

    而且,高太后的心思,此时也完全不在这些事上。

    无论盐债也罢、防秋也罢,高太后皆无甚主动权,两府才是真正的决策者。她真正握有主动权,她真正参与其中,同时亦关系到她的切身感受,甚至是利害的,只能是封建。

    韩忠彦的密对直谏,让高太后大受震动,她也因此未再干涉省试之事。但如此一来,省试策论题目居然是“周以封建立国论”,此事传扬开来,却也令朝野震动!对于支持封建者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而对于反对者来说,则更受刺激。朝野关于封建的争议,愈演愈烈。不仅吴从龙罢官之令迟迟拖延难定,连原本对此保持缄默的两府宰执,也一个接一个地打破沉默,虽然司马光与石越、韩维依然遵循当日对她的表态,在奏章中含混两可,韩忠彦不发一辞,但自范纯仁以下,孙固、苏辙、李清臣、吕大防等人一个接一个的相继表态,明确支持封建,却也令得鼓吹封建者士气高涨。

    虽然朝中反对者依旧不少,但无论官位、名望,此时皆已无法与支持者相提并论。虽然士大夫意气相争,绝不肯轻易退让半步,更遑论改变政见,但站在高太后的位置上,却已经将朝野的“众心”,看得清楚。

    省试策论的题目,也许是有人暗中策划,也许只是偶然,但无论如何,高太后心里亦明白——这么多重臣站出来支持封建,绝非只因为那道策论题目,这些人其实心中早有成见,只不过他们善会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时机将自己的政见公布而已。

    也就是说,人心是支持封建的。

    而这支持封建的“人心”中,更不知有多少,其实是为了小皇帝考虑。而这潜在的力量,更让高太后时时想起韩忠彦那日的谏言。

    虽然高太后对要如何处置韩忠彦还拿不定主意——若韩忠彦说那些话时,旁边还有任何一个大臣,又或者,韩忠彦此后将这番话泄露出半句,高太后都会毫不犹豫地将他贬到岭南甚至南海去。但事情却并非如此,韩忠彦是密对时直谏,而事后又极得体地对封建之事不发一语。高太后既感慨于韩忠彦的忠直,而且韩忠彦又是她素所亲信的大臣,但另一方面,她也不想就这么轻易放过他——敢如此放肆地说出那些无父无君的话来,若再不敲打敲打,岂非形同纵容?

    但无论如何,她心里却也明白,韩忠彦说的话,皆属逆耳忠言。

    韩忠彦说的每一个字,都是站在她的立场,为她考虑的!

    只有让雍王成为手握实权的一国诸侯,才能真正保全他的性命。惟有如此,才是长久之策。

    高太后心里已经相信韩忠彦所说的。

    在那一日之后,她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动摇。

    她开始更加主动地关心封建之事。

    高太后并不着急,即使下定决心要将雍王封建到南海,亦不必急匆匆的,尽管宫中、朝野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她还是想等一等。

    如果要封建的话,她便要更加了解南海诸岛的形势,以便将两个儿子封个好地方,并且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她不能排除朝中会有人借刀杀人,将雍王封到一个环境恶劣的封国,然后哄骗她少派兵马护送。而她亦不可能随便赏给雍王过多的东西,那样会招来无谓的攀比与非议。所以,只有她了解真实的情况,才能做出适当的判断。

    此外,她也想借此机会,看看朝中大臣的“人心”。臣子们有时会掩饰自己的动机,但若赞同封建者与反对封建者不断地争吵,那许多真相,就难以掩藏。究竟哪些大臣心里是站在六哥一边的,她一定要心知肚明。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理由便是,到目前为止,宗室之中,依然没有任何一个人出来支持封建!

    只有沉默者、反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