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41年6月5日晚上,在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发生了一起防空大隧道窒息惨案,一夜之间,因窒息挤压而惨死的市民近万人,这是中国抗战期间发生在大后方的最惨痛的事件。

    笔者当时亲历惨境,侥幸生还。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现将现场情况如实写出,公诸于世。

    1938年武汉沦陷后,日寇沿长江西进宜昌,窥视重庆,动用大量空军力量日夜轮番空袭,对重庆市区进行惨无人道的“地毯式”轰炸。

    重庆是个多雾的山城,每年深秋季节,一到黄昏就大雾弥漫,翌晨八、九点钟才雾散天晴。雾季要延续至第二年春、夏间方才结束,这段时间能见度低,日寇飞机前来空袭的次数比平时少,晚上一般也很少来,重庆市民可以睡得略为安稳一些。

    在日机的疯狂轰炸威胁下,国民党政府的机关团体都占住了依山的有利地段,建造起各自的防空洞。而一般市民无法可想,只有去钻公用的防空洞,这些公用防空洞的地形都不好,设备尤其简陋。因此,当时很多人都在日机空袭时纷纷疏散到重庆的江北、南岸和近郊去避难。

    重庆市的防空大隧道建在市中区的十八梯附近,它是一条从地面深挖入地底约10米左右,然后平伸约两公里长、中途分叉成三个道口进出的大隧道,专供一般市民躲避空袭所用。

    大隧道地面进道的洞口较宽,阶梯用石板石块砌成,阶梯尽头与地下隧道接合处有木栅制成的大闸门。每当敌机起飞、并向重庆方向飞来时,下川东一带的监视所即向陪都报警。此时,重庆防空司令部立即发出第一次警报,市民间警即行疏散,大隧道也打开闸门,让市民进去。但是,一旦敌机迫近,响过紧急警报之后,大隧道的闸门便要关闭,由防护团在闸外阶梯上把守,不再让市民进出。

    大隧道是抗战开始后仓促修建的,隧道内宽、高均约两米多,两旁设有木板钉成的长凳,每隔三、四十米点上一盏油灯,除此之外别无其它设备。隧道内既无支柱,道壁也未砌砖墙,上面也无水泥结构托顶,什么通风、防火、防毒、医药、电话通讯设备等等,一切具无。

    每遇日机空袭,市民如不到(或来不及去)郊外疏散,均扶老携幼,携带金银细软,进大隧道躲避。原因是一怕被炸死,二怕如果不进侗会涉及“汉奸”之嫌,所以都不愿留在地面上。尽管大隧道设备不好,但它是免费开放的,设备较好的防空洞不是由政府机关专用,就是要按人收费。因此,市中区的市民一般都往大隧道里跑。

    1941年仲夏,重庆雾季已过,停歇了很久的日机夜袭又开始了。6月5日下午6时,空袭警报的汽笛长鸣。笔者当时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外事班三期受训,全班学员60多人在警报的催促下草草吃完晚饭,就匆忙集合跑步到大隧道,从唯一电影院附近的隧道口进入地下。军委会外事班学员本来按规定是可以进入重庆卫戍司令部稽察处所属的另一个坚固的防空洞的,但当时军统内部人事摩擦不让学员进洞,外事班学员才被迫进人民用的防空大隧道。

    按往常的情况,从发出初次警报到发出紧急警报多在50分钟到一个钟头之内。紧急警报发出后再过50分钟左右,日机便会飞临重庆上空。敌机往往是轮番来回轰炸,因此人们有时要在防空洞里躲上半天、一天,甚至更长时间。

    当时因久未有日机夜袭,市民毫无准备,闻警后疏散不及的大都涌入大遂道内躲避,人数比从前激增一倍以上。原容积约可容四、五千人的大隧道内,这天涌进了近万人,除洞内两旁的板凳坐得满满的外,连中间过道上也全都站满了人,显得特别拥挤,严重阻碍了空气的流通。

    下午7时许,紧急警报响过,照例由防护团在外面关上闸门,断绝了进出。我和外事班同学黄鹤龄、谭锡麟3人坐在离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