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4月12日至20日,日寇对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荡”(史称“四·一二”大扫荡)。在大“扫荡”的9天里,日寇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使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遭到了旷古未有的大浩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了极其惨重的损失。
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在华中和华北的结合部,地处华中、华东、华北和延安的交通要道,“对确保太行山,沟通山区与平原的联系,扼往日军南下和西进,起着很大作用。”①特别是地处边区中心的内黄、高陵、卫河、顿丘(后三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设县)等沙窝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9月,杨得志、崔田民同志根据18集团军总部的命令,率115师344旅一部,翻过太行山,从豫北的淇县、汤阴之间越过平汉铁路封锁线,在滑县同先期到达的689团会合。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基本上肃清了平汉路东、漳河以南、卫河两岸近百里地内的伪军和土顽部队,开辟了沙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区党委、行署、军区、分区等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军工厂、印刷厂、炸弹厂、医院、银行等,都驻扎在硝河两岸的邢固、千口、店当、柴村、杨固等村。沙区成了冀鲁豫边区抗日斗争的中心。广大军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利用沙岗、枣林,开展游击战争,给予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并对开封、新乡、安阳等重要城市和敌之交通要道平汉铁路形成了严重威胁。为此,日寇把冀鲁豫边区沙区抗日根据地看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时刻妄图将其彻底摧毁。为了解除我军威胁,日本侵略军从1940年6月开始,对我沙区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一系列清剿,其中规模最大,使我根据地损失最严重的是“四·一二”大扫荡。
1941年4月12日,日寇调集主力35师团、独立第1混成旅团、骑兵第4旅团和李英、杨振兰、孙步月、程道合等部伪军,以及司华生、韩老俊等土顽部队,总计1.5万余人,配重炮20余门,汽车、坦克110多辆,飞机两架,分五路向沙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扫荡”,妄图一举歼灭我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摧垮沙区抗日根据地。
敌人这次“扫荡”的特点是:“一、大分进合击与小分进相结合;二、集中全力‘扫荡’一点(沙区);三、夜行晓袭,寻我主力决战;四、反复派人或用火力进行严密的搜索,夜晚用探照灯照射,企图使我无处存身;五、在次要方向大造‘扫荡’舆论,以便在主要方向采取秘密突然的行动;六、伪装我军,制造混乱;七、先占领我边沿村落,后以主力合围,层层包围,向内收缩,造成我难以突围的局面;八,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②
开始时,日寇为了迷惑我军,采取了试探性的战斗,首先派出国民党“剿共第1路军”李英部约2000余人,从内黄县的东庄集出发,南犯野庄、次范等村;同时,伪24路军扬振兰部的一个旅和伪孙步月部约800余人,在日寇配合下,从浚县的黄辛庄出发,经花固直驱卫河东岸的安化城。安化城距当时我冀鲁豫军区司令部驻地小槐林村只有五华里之遥。来势汹汹的敌人,对我军事指挥中心威胁很大,我二纵队主力一部投入战斗,迎击敌人。当这股伪军即将被打垮时,事先集结隐蔽于沙区周围的日军主力突然向我猛扑过来。
4月14日,西路敌人从安阳出发,至五陵渡过卫河后,又分为两路;东路敌人从濮阳经马辛庄至后河;北路敌人从南乐经清丰至内黄;南路敌人从白道口出发,经白毛、大小柴村至后河。五路敌人向内黄以南、滑县以北、濮阳以西、卫河以东的沙窝基本区正式进行“铁壁合围”③。这天傍晚,日伪军的坦克、汽车和骑兵蜂拥而来,炮弹接连不断地落在小槐林村周围,爆炸声震耳欲聋,整个沙区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