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回过头去看前面我写的东西,我悻悻然地发觉这些文字有点粗粝,其形状也有点混沌,还不够知本主义的味儿。尽管如此,我还是十分欣慰地对自己说:我已经涂涂抹抹地画出了我所认知的任正非的内在形象—一架竞争机器。我已经不可能改得更好了,否则就不是我原汁原味的想法,而且描绘得好不好也不全是文字本身的缘故。怎么说呢?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

    任正非也有一种粗粝性。不是悬崖峭壁的粗粝,不是陨石的粗粝,不是戈壁滩石头的粗粝,不是碎玻璃渣的粗粝,而是一种鹅卵石的粗粝,是不管经历多长时间河水冲刷、洗磨、浸泡,即使棱角没了,我心仍然坚硬无比、仍然顽固不流俗且默默承受一切的粗粝。这种粗粝—至少在我的印象中—任正非在创办华为之后直到现在都还保持着。描绘任正非这样有质地有内涵的人,抹去其粗粝性,显然是得不偿失、南辕北辙的。就像梵高,如果在他的绘画中,没有那特有的短促、郁结和粗犷有力的笔触,怎么可能画出人的精神深度,又怎么可能震撼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闭上眼睛用心端详着这个我千辛万苦画好的竞争机器的形象,我反而说不出话来,真的就是这样的吗?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自我怀疑感,我任由心绪顺着那些层层叠叠出来的线条来回游荡。渐渐地,受到这些线条的触动,我在心里再次勾勒了一遍任正非的内在形象。在勾勒的某一刻,我突然醒悟到,原来我如此执著地去涂涂抹抹,无非是要把任正非当做华为这个企业组织的“原型”,因为他比华为公司更具有机器性,更具有成为企业原型的资质。想到这一点对我很重要,否则,我不知道要把任正非“吹捧”到何等程度。这样想着,那种几乎要发芽的自我怀疑感就立刻烟消云散了。

    任正非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位中国本土诞生的伟大企业家,其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超越了个体性,具有某种“企业原型”的价值和内涵。

    有了任正非这个企业家坐标,对华为来说,就相当于用最简单的方法,做了世间最复杂难办的事—在中国造就一家世界级公司—这是华为这个企业组织的幸运,也是所有华为人的福气。这是华为这家新型企业虽然起步十分平凡、发展无比复杂,虽然涉及的各种事物无穷无尽地多,但华为人却很单纯的原因。所有的复杂性和千头万绪全集中在任正非那里。

    任正非如何负荷得起?

    按照顺藤摸瓜法,我们已得知他通过变成竞争机器而具备了巨大能量,到目前为止,这是战无不胜的能量。

    这样战无不胜的竞争机器,有着怎样的内在之核引擎?

    2008年是多事之秋。南方的雪灾、汶川大地震、“三聚氰胺”事件、世界金融危机……

    出版商真是会选时机。这一年秋天出版的著名富翁、投资奇才巴菲特的传记,书名叫做《滚雪球》,它来自巴菲特的一句名言:“人生好比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湿雪和一道长长的山坡。”若是在别的年份,这句话完全可作为纯粹的人生智慧格言,让他的崇拜者、追随者钦佩不已。但那是2008年,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那年,因此“雪球”听起来不仅是比喻,竟有点像实指。或许应该说,巴菲特作为一位智者,早就料到了,人生再怎么精彩也不过恰如在雪地里行走—商界终究不过是一个寒冷的所在。

    “只有在突然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这也是巴菲特的名言。对于工商界、金融界乃至全球经济来说,2008年是一个格外刺骨的寒冬,似乎是专门用来检验那些在过去享有盛名的能人、企业家、大公司和经济体的。我们突然发现,其中有很多人都在“裸泳”。如何度过这个寒冬?

    2008年年初,南方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一下子让长期生活在温暖气候的人们陷入了困境。这激发了我的灵感:只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